天津宝坻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天津宝坻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题3分)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

“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 2021-2022 天津宝坻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B.孔子在其儒学创立中创建了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深化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含解析 C.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 353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儒学是一种盛世之学。 D.孔子创立的儒学,汲取了老庄等哲学思想的智慧,同时又更加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题3分) 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受到人们的尊崇。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 2.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 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 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 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B.“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的“仁政”主张,为 “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 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 C.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提出“和 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 为贵”的思想。 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这充 D.“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唐尧就曾 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 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 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秩序的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 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 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庸”之人 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 “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 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 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到春秋时代,百 学思想。 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 D.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文 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 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 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 参考答案: 就是“和为贵”之义。 1.D2.C3.D 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 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 “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 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 很有道理的。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 1.下列对孔子儒学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 A.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继承也有否定,忽视了

腾讯文库天津宝坻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