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人教版课前导航趣味阅读李白与明月高洁不群的明月——“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凌云壮志的明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率意任情的明月——“
灞桥伤别”,“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 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 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 “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毕竟,“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的“朝雨”冲不走诗人们太多的凄凉悲苦与无奈。柳 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成了千年不变的伤感。“参差烟树灞陵桥,风 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当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飒垂老 的古柳了,真是历尽沧桑,令人触目伤怀,词人写折柳送别的人间悲剧,一个“几”字,把 多少人、多少代的共同悲哀一笔写尽了。周邦彦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表面上看来是爱惜柳树,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西城杨柳弄轻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将 离恨付杨柳,一片烟水凄迷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离愁别恨,浓郁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难怪“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古人说情和景是“互藏其宅”,即情藏在景中,景藏在情中,不是抽象写情,而是写悲 喜时藏有景物。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 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 依离情”。(张广祥网) (二)题意诠释 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峨嵋山月歌》是年青的李白告别峨嵋山,出蜀而开始为前程奔走 时创作的。《春夜洛城闻笛》写于洛阳。李白在洛阳游历将近二年,此时萌生思归安陆之意。 《客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 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 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旅夜书怀》这一年杜甫 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 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 之游,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 《登岳阳楼》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从“岸风翻 夕浪,舟雪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 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 (三)重点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