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 一、重情趣 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 一、重情趣 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 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 "" 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的 感受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我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用 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我尊重学生的个性,新生差 """" 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在我的语汇里,没有差生这个词。 上课要有情。这里面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首 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 "" 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 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我是决不罢休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 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这是课前的功夫。进入课堂, 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这关注得最多的 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我年轻的时候,过分地看重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 "" 使设计成为艺术,可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珍视我精心设计的 """""" 这份艺术,并不配合默契地去共同创造这份艺术! 艺术在哪里?我惘然了。现在明白了,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 间的情中。因此,课堂上,我的现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有人 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这个说 "" 法我赞成。我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 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 ……" 递给学生的总之,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我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 "" 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段课文读好不容易,你只念了两三遍就这样出色,不简单! "" 我常常反话正说:刚才我说过,万一第四遍没读好,还有第五遍。第五遍果然读好了!请 " 你介绍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课文的经验。我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 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它是老师心 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 学艺术。 这样说是不是就不要批评了呢?不是的,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的行为,对于那些视学 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人,还要严肃批评。但有一道界线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 "" 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每逢这种情况,我便会提醒自己:记住,你是老师。过 了不惑之年,我觉得自己才真正成熟了。成熟是不断汲取各种营养的结果,是不断反思的结 果,是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结果。 做到对学生有情,还得有好的师德,有较好的个人修养,说浅显一点,要善良,要有丰 富的情感。无情无义当不好老师,心肠硬,动辄训斥学生,当不好老师,更教不好语文。因 "" 为语文的人文性最强,最富有情趣。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一 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试想,一个情感不丰富的人,怎么给体会出其中的味 道来呢?又怎么能在课堂上实现与教材、与学生三者的对话呢?没有感情的对话是苍白的, 没有感情的教学技巧同样是苍白的。 "" 所谓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 "" 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 """" 首先要钻研好教材。古人说,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即丰盛

腾讯文库于永正五重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