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以来嘉湖地区耕牛的变化

试论明清以来嘉湖地区耕牛的变化   〔论文关键词〕 太平天国战争;耕牛;湖州;嘉兴   〔论文摘要〕 从明初一直到1950年代,桑地耕牛的少见,以及水田水牛的较广使用,

试论明清以来嘉湖地区耕牛的变化 〔论文关键词〕太平天国战争;耕牛;湖州;嘉兴 1950 〔论文摘要〕从明初一直到年代,桑地耕牛的少见,以及水田水牛的较广使用, 构成嘉湖地区耕牛分布景观。这种分布的形成,受制于各地区不同的水系情况、土壤条件、 作物种类及耕作技术。太平天国战后移民带来的牛耕,虽然对这一地区的影响是存在的,但 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的耕作传统,江南的发展依然按照战前的道路进行着。 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铁搭替代耕牛是史上一个惹人注目的现象。陈恒力和王达等学 者认为,铁搭的普及是由于耕作技术、小农和赋役条件造成的;还有一些学者则将原因归结 为压力。但明清以来江南牛耕逐渐减少的并不是直线发展的,陈恒力与王达还首先注意到太 (1) 平天国战争对于江南犁耕再次普及所起的作用。 明清以来江南的牛耕历史,有两个问题需要重新讨论。其一,从时间上看,研究者都注 意到了太平天国战后耕牛数量的变化,他们根据《乌青镇志》的记载,认为战后牛耕得到普 及。实际上,在江南绝大部分地方,以民国和土改时的看,太平天国战前和战后耕牛情况并 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其二,从地区差别上看,江南各地区由于在地貌和种植结构等方面存在 () 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太平天国战前还是战后,耕牛数量分布在各府州县差异甚大;就是 一县之内,也有差异。既然存在这种差异,就不能笼统地说江南牛耕的变化。最好的处理方 法就是在分析每一个县的情况的基础上,重新厘清耕牛数量的区域分布,这样就可以找到各 区域耕牛数量差别的真正原因。限于篇幅,本文仅对湖州府和嘉兴府进行讨论。湖州府和嘉 兴西部地区是明清以来传统植桑区,嘉兴中东部则以水稻种植为主。不同的地理,决定了不 同的作物种植结构,也决定了耕牛数量的多少,最终影响了包括血吸虫病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一、湖州:垦而不耕 ·“…… 《永乐大典湖州府》记载:旧编云农家畜水牛今乡土水牛有乌、白二种,止用 ……”(2) 耕稼,牸者或取乳。黄牛角屈向前者呼沙牛,少畜,水乡不用负挽,又不能取酥也。 明代永乐年间,湖州府牛以水牛为主,用于农耕;而黄牛数量很少,并不用于耕地。明末清 “”“ 初,在《沈氏农书》的记载中,描写归安、桐乡之交地区农民翻土的词皆用垦,按牛 ‘’‘’”(3) 拉犁翻土叫耕,用使铁扒翻土叫垦,故耕地以人力为主,而非畜力。又沈氏详 细记载了猪、羊的情况,并对农家饲养猪、羊极为肯定,却未提养牛之事,可见牛在明末清 5 初湖州地区农业上的地位并不重要。清代中叶,耕牛数量也很少。道光《武康县志》卷《地 ·“” 域志物产》毛之属下各种家畜的排列顺序依次是猪、羊、牛、犬,当地家畜以猪、羊 “”“” 为大宗。该志在牛下又注称:山乡畜以耕田,言外之意,平原地区用于耕田并不普 遍。 农家饲养水牛的主要功用并不是用于耕地,而是作为作坊的动力。同治《湖州府志》卷 33·“ 《舆地图物产下》引《南浔志》记载:浔地用以转磨,油车用水牛,面坊或用黄牛, ” 私宰鬻食者假名鹿肉,虽屡禁不能止也。耕牛也不是戽水的主要动力,民国《南浔志》卷 30“”“ 《农桑》引《农事幼闻》记载当地的水车之制,内云:绝大者用牛牵盘以运轴,或 三、四人立而踏转之,更用风帆以转轴者。其小者则一人坐而手摇之,吾乡并不经见。吾乡

腾讯文库试论明清以来嘉湖地区耕牛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