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再见了亲人导学案设计
14 再见了,亲人导学案设计课题再见了,亲人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此
14 再见了,亲人 导学案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 再见了亲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此理念,本导学案在设计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互 相对话”的交互情境,选择开放的阅读话题,让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 思想交互、情感交互,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其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设计说明 在感动中体会重点句、反问句等一些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教 学过程中把时间交给学生,由“扶”到“放”,实现学法迁移,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状态,积极 地动脑、动手、动口,并依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状态,根据学生的心理、情感的需要,作出合理的调 整,使教学走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 1.查找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师生) 学前准备 ,,。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找出体现深情厚谊的语句(学生) 。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 1.学生谈对“亲人”的理解(“” 亲人 原指有血统关系的人或配偶。比喻关系 , 1.教师板书“亲人”引问:什 ) 密切、感情深厚的人。 么是亲人?我们通常把什么样的 、 一初步感 教师对课题朗读要作必要 。 2.学生齐读课题 人称为“亲人”呢? , 受谈话揭 的指导,为深入学习课文而 。 3.学生质疑 题(5 用时: 。 2.教师设疑揭题看到这个课 “” 蓄情。 , (1)“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 ) 分钟 , 题你有哪些疑问呢?想知道些 说的? 什么? (2)课文写了哪些“亲人”? (3)为什么要称为“亲人”? ,, 1.学生采用自由读的形式初读课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 , 1.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 ,, 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感知文章的主 师可作适当的范读,在指导 。 内容 。 要内容 学生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 , 2.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学习生字 。 2.学生组内交流,自学生字新词 上,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的情 。 新词教师重点指导“妮”“泊” 3.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和理解 、 二初读课 “谊”“噩”的读音及“噩”的 感、语气、节奏等,为有感 , 文整体感 。 新词 情地朗读作铺垫。 。 笔顺 知( 用时: 如:运用巧记来辅助记忆每个字的字 3.引导学生理解不懂的词语:例 2. 指导学生理解词语,要结 15) 分钟 形;强化记忆“暂”“谊”“泊”的读 如“打糕”“噩耗”“雪中送炭” “ 合课文,如:课文中的噩 。。 音区分“谣”和“摇”的字形 ”“” 耗指什么?雪中送炭 。 等 4.理解相应的词语:“打糕”“噩耗” 在课文中具体指什么?为什 、 4.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 。 “雪中送炭”等 “” 么说这是雪中送炭? 。 读课文 ,,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