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
论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 [摘要]20年代的乡土小说作家们站在历史新的制高点上,将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力量集中在对乡俗陋习的批判上。通过展示具体的民俗事象,主要从习以为常的残酷和不人道、对女性的极
论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 [摘要]20年代的乡土小说作家们站在历史新的制高点上,将文化反思与批判 的力量集中在对乡俗陋习的批判上。通过展示具体的民俗事象,主要从习以为常的 残酷和不人道、对女性的极端蔑视和践踏、顽固而愚昧的宗族观念和强烈而扭曲的 子嗣观念等方面批判了传统民俗中的恶劣因素。 [关键词]20年代乡土小说民俗文化批判启蒙 民俗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它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反复出现、积淀,成为人的 心理结构中最本质、最深层、最稳固的部分,具有法约性、软控性,并集中反映着社 会的结构模式、人文观念以及集体无意识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所以,文学艺术家对 民俗都倍加关注。钟敬文先生认为,文学的特点是用形象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 思想感情),因为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有关的思想感情,所 以要形象地真切地反映人们的生活就必须以基本的生活样式来表现,如果离开了跟 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俗就不免显得抽象了[1] 。周作人也说:“要了解一国民的 文化,特别是外国的,我觉得如单从表面去看,那是无益的事,须得着眼于情感生活, 能够了解几分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态度,这才可以稍有所得。从前我常想从文学美术 去窥见一国的文化大略,结局是土劳而无功,后始省悟,自呼愚人不止,懊悔无及,如 要卷土重来,非从民俗学入手不可。”[2]由此可见,文学要揭示人的精神本质、揭 示人性的深度,就离不开民俗描写,同样,要揭示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文化特质,也 离不开民俗的描写。 民俗风土的描绘形象地展示着地方民众的心理性格、行为习惯、生活状况与 生活环境,在极其平常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在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行为习惯中, 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文学中的一支,以“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描 写”为创作基本风格的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不遗余力地对民俗加以关注和描写,以其 独特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农村中古老的民风、民俗,直接、形象地反映了特定时代、 特定地域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心理和思想观念,揭示了蕴涵于其中的深刻的文化 内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发下,一批祖居偏远乡村的知识青年从闭塞的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