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扬州市邗江区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2020.11)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2020. 1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试卷共10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答题前,请将学校、姓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 2020.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1 1. 试卷共页;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10150150 2. 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 条 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 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 写 2B0.5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32 一、现代文阅读分) ( 39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 “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 风土、 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 甚至十几代 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 的表达,是否就会 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 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 知的 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 哪里。知道 旬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 实在几句方言口语、 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 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 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 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 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 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 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 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 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 家乡是 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 说那就是她的 “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 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 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 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 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 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 的记 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 一般疆界的, 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 代化、城市化和全球 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 能够超 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

腾讯文库2020-2021扬州市邗江区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