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第二专题离骚节选苏教版必修3
离骚(节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 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
离骚(节选)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感情,解读诗歌就是解读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和观点。《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咏) 野菊 言”。《庄子·天下篇》也说:“诗以道志”。《毛诗 [宋]杨万里 序》进一步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①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形象地说明诗是用 ②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优美生动的语言形式来抒发内心感情的。因此,鉴赏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古典诗词先要联系诗人创作诗词的背景来分析诗词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的思想感情,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 基调和主旨。在这个前提之下,内容和高考古诗词鉴 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赏题一般都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因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就寄寓于诗词的字 里行间,方方面面。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那么,究竟如何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快速地解读出 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呢?我们提炼出七种方法,但愿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 对同学们能有所启发。 样的志趣? 一、看题目。 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形象特点、鉴赏艺术手法、 容的钥匙,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 分析作者情感。(1)概括野菊形象,只要先抓住颔 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 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 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 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 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 揭示的内在品质就可以了。(2)自选角度分析颈联, 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我 可以从“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 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 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 二、看作者。 爱之情)等方面确定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 (1)通过作者确定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 理解作者志趣,首先要理解尾联的意思,尾联说野菊 于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诗歌艺术。如宋诗比之唐诗, 嘲笑一些追随陶渊明的人,还要到陶渊明那里寻觅高 “唐诗多以神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钱 洁的品质。言外之意是野菊无须向人寻觅,自有像陶 钟书语)。这一方面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的生活经历, 渊明那样的高洁品格。这种品格就是作者的志趣所在。 比起唐代李白、杜甫等都要简单得多,比较重理智轻 答案: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 感情;另一方面宋代强化了文人对于国家政权的依赖 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 性,文人比较注重文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 变内心的高洁。 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表露。 (2)示例:从色彩方面赏析,“半山碧”与“一 (2)看作者的创作风格。先看主体风格,是现实 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 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后看 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 个体风格,一个作者的整体趋向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的,但也不排除特例作品存在,如李清照、陆游等。 从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布来看,很多地区的考 (3)注意走近作者。这就是说鉴赏时要了解作者 题都涉及或者直接考查了诗歌内容、诗人情感和态度。 所处的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方面的内容。 可见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基本上就 三、看技法。 是一个必考内容。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 为什么呢?“诗以意为主”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 主题。 的优良传统,这里的“意”指的就是诗词集中表现的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