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人生第一年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因心理变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 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因心理变化发展迅速又分3个阶段: (一)新生儿期(0~1月)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是 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 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是心理的发生。新生儿期就在各种生活 活 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因此,从孩子出生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 3.认识世界的开始。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 的集中;视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注意的出现,是选择性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 观世界的原始表现。 4.人际交往的开端。通过情绪和表情表现出交往的需要。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 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半岁内的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 接用手、身体接触到的事物很有限。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 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意义: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 的开端。 3.主动招人。这是最初的社会性交往需要。这时期要注意亲子游戏的教育性。 4.开始认生。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明显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 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出现对人的依恋态度。 (三)婴儿晚期(6~12月) 明显变化是动作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 萌芽,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抬头、翻身(在半岁前学会)、坐、爬、站、走等动作形成。 意义:可以锻炼四肢和背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活动,促进大脑和小脑的神经的生长和发育;主动接 触外界事物,摆脱成人的怀抱,自己活动,扩大活动范围、开阔了眼界,满足了好奇心,促进儿 童认知、情绪和人际交往的发展。 教育:安全保障下的玩具、游戏作用不可忽视。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动作和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五指分 工,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利于它的发展。〖概 念〗 除五指分工之外,手的动作发展还表现在:(1)双手配合;(2)摆弄物体;(3)重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这时发出的音节较清楚,能重复、连续。这时期的婴儿已能听懂一些词。 4.依恋关系发展。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的表现。 开始出现用“前语言”方式和亲人交往,孩子理解亲人的一些词,做出所期待的反应,使亲人开 始理解他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