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回答

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反思近年来经过几番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宏观调控之后,人们发觉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越伸越长,市场的无形之手配置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小;国有企业的垄断越来越强大,民营企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反思 近年来经过几番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宏观调控之后,人们发觉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越伸越长,市 场的无形之手配置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小;国有企业的垄断越来越强大,民营企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从短 期看,相对于美欧国家政府财政的窘境和经济增长的疲弱,中国这种由政府强力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确 “” 风景亮丽。但从长期看,恰恰是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模式,使得体制难改、结构难调,发展方式难以根 本转变。 1992:“ 我国年设计经济体制模式时就指出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 ”“” 础性作用。这种表述从体制上框定了我们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近二十年的改革实 “” 践也表明,中国实行的确实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相应,市场权力边界与政府权力 边界有着清晰的界定,这种界定决定了政府不能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而只能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但是, “ 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下,政府成为了资源配置的主体,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却被边缘 ” 化,甚至被完全挤出了资源配置过程。因此,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与市场经济实际上是相对立的。 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往往是速度型的、粗放型的。因为,首先是政府信息不灵。政府不可能像企业那 样,非常及时地掌握市场运行的状况,政府收集信息的不完备性及决策过程的迟缓性导致了相当高的中间 成本。第二是对政府的约束不力。政府作为一个庞大的整体,产权约束对其并不表现为直接约束,因此, 经济发展的效率高低对其没有切肤之痛;同时,由于政府自身是一种权力主体,高高在上,容易导致其放 纵自己的行为。第三是决策程序不严谨。政府有强大的号召力,能够动员社会各种资源,光靠要素的堆砌 也足以把经济增长速度搞上去。政府的很多决策往往缺乏科学论证。政府审批制度往往在程序设计上比较 复杂或者低效率,最后导致错过了时机。相反,由企业主导的经济一般地说是有效率的。企业信息掌握比 较灵,对市场能作出及时反应,另外其利益也是直接的,始终在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对比分析,产销比是非 常讲究的,决策的程序也是最快最优的。当然,这里所谓的企业是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自主自由 的企业,是既有较强发展冲动,又有较好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在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收效甚微。我们还在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 劳动力换取低效益、低效率、高污染的快速增长。在这种模式下,各级政府都制定有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 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分解到各企业。政府通过手中的公共权力,鼓动企业投资,出面为企业招商, 封锁市场,影响银行贷款,制定特殊优惠政策,监督检查指标落实情况等。由政府这样一个组织来承担主 导经济增长的角色,必然导致追求速度和数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增长。 经过这些年改革,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政府主导性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市场的竞争机制和 价格机制等问题已基本解决,由政府管制价格的产品已不多。但是一个要害的问题是要素市场的问题没有 解决。所谓政府主导型经济和一般的市场经济相比,差别就在于政府现在还垄断着、控制着要素,要素市 场没有得到很好发育。目前的格局是,中央政府和国有企业控制和依靠的是资金要素;地方政府控制和依 靠的是土地要素;在各级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依靠的是劳动力要素。所以,问题的 关键是政府控制着要素,而要素市场的改革却滞后。 : 政府在经济中之所以能保持强势地位,主要有三个体制原因一是国有产权占主导的微观体制基础强 大。目前庞大的国有经济及相关的企业产权制度,为政府干预经济、主导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微观基础。 如果微观基础不改,政府主导是改不掉的。二是政府体制本身的改革滞后。比如,在现行以干部制度为基 础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官员的行为就要逐级向任命他的领导负责,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大搞形象工程、 1/ 10

腾讯文库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