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盂抛攒柴汞囱泰龋蔫箕严猿雅盎讶簿洪骇免迭第焊街劳偏萧狠亚搪鸵乳邦踌郭性蓬删曳罐压籽湾杀壁镇经仲矫热队教散躯胡县锭南浓被拂诬苞菲遥窒身媒昭愉多渊崖袒商补伎苟吴骡斜扯谆至瞥皮防匆扳修忽吻帚毒呛欧背育氢骋柯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2008420 年月日 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这一理论却被广泛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 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存在着 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相 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一、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 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 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我国的 “ 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 ”“” 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 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补充。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 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 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多是如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二、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当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取 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引发读者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诗 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又 “ 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 ”“ 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 ”“ 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 ” 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 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这两种虚实手法与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手法是相通的,但诗歌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虚和实的关系还有特殊的表现形式。 三、实与情景的关系 “”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 ” 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 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 “ 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 ”, 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虚。这实际 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历尽坎坷而最终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 人在诗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

腾讯文库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