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综合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综合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境 与 象袁行霈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

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综合中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 2022 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常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 1.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 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 境与 象 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 袁行霈 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 6.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什么不妤,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且包括了 A.意境是指艺术家在作品创造中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 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 读者沉浸其中。 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 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 的新的审羡境界。 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 ,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的 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 意象脱离了关系。 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 7.对文中材料的引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 A.引用“心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 《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促的诗“ 心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 发挥是正确的。 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 意境鉴赏理论。 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常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 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 是丰富多样的。 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 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 动时的心理体验。 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 8.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 A. 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 之中。 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 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 的超越与升华。 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 C. 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 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 野旷天低

腾讯文库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综合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