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思考

媒体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思考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有关。传播学培养理论认为,新闻媒体具有培养受众的功能,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媒体对极端灾害

媒体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思考 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有关。传播学培养理论认为,新 闻媒体具有培养受众的功能,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具有潜移 默化的效果。因此,媒体对极端灾害天气的报道承担着培养受众环境意识的功能。 媒体重视灾情及抗灾报道,忽视对受众环境意识的培养 从新闻价值角度而言,极端灾害天气 事件属于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近几年来,我国媒体十分重视对极端灾害天气 事件的报道。从报道的时间顺序来说,对极端灾害天气有预警报道、灾中报道、灾 后报道;从报道内容来说,有灾情报道、抗灾报道。 当前,国内媒体普遍重视灾情报道。受灾人数、受灾面积、灾民生活、经济损失等 灾情,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灾情发生后,媒体运用各种报道方式,从声音、图片 到文字,全方位展现灾情,并突出重点。 再就是重视抗灾报道。抗灾报道包括受灾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采取的救灾措施、 全国各地的支持、救灾的行为、涌现出的救灾英雄人物等。如2008年人民日报的 报道《风雪抢险铸忠魂——追记国家电网公司三位抗灾烈士》、《众志成城不负众 望——贵州抗凝冻保通路、保供电、保民生纪实》等,这些报道歌颂了战胜灾害的 英雄人物,鼓舞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士气。 但媒体对极端灾害天气报道忽视了对受众环境意识的培养。消息、通讯、评论、深 度报道等新闻体裁,就灾情报道灾情、就抗灾报道抗灾的多,传递灾害与人类的生 存环境关系恶化的新闻少,引导受众进一步深入思考环境问题的少。新闻媒体为什 么要通过新闻报道培养受众的环境意识呢。因为,极端灾害天气与人类活动有关, 通过新闻报道能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大气环 境、生态环境,而且传媒具有培养受众的功能,能通过新闻潜移默化地培养受众的 环境意识。 媒体报道如何增强受众环境意识 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议程、采用环境报道视角、贴近受众、创新报道形式等手法来增 强极端灾害天气报道效果,培养受众环境意识。 一是设置议程,报道灾害,积极引导主流舆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以发挥各自媒 体的传播特点,设置报道议程。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做常规节目、特别节目;报纸可 以在版面设置专题,运用版面语言增大报道强势;网络媒体也可设置栏目滚动报 道;手机电视、手机报可以每日报道灾害。通过全方位、多角度、集中、持续地报 道灾情,使受众在灾情发生、持续、结束、灾后建设这段时间内,了解了灾害的危 害,认识到人们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的现实。 二是采用环境报道视角,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新闻具有不同的报道视角,站在什么 角度报道新闻、选择事实,体现了新闻的倾向性,反映了特定的主题。极端灾害天 气事件发生后,新闻报道的角度有:可以选择“是什么”、“怎么样”的报道角度, 具体平面地报道灾害新闻;也可以选择“为什么”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关系层面深 入挖掘、思考灾害为什么会发生、人类应怎样注意环境问题等。如,2007年3月

腾讯文库媒体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