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得忘之间语言形象意境

得忘之间:语言、形象、意境“ 【内容提要】哲学是民族化、个性化的,只有民族的语言,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

得忘之间:语言、形象、意境 “ 【内容提要】哲学是民族化、个性化的,只有民族的语言,才能建构 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 族文化、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象、意范畴。语言符号 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言、象与意义、意境是言与意、象与意的关系。言尽 象与不尽象、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以及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而 推致“得意忘言”,历来见仁见智。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尽与不尽、得与 忘之间,若就一体圆融的不同层面而言,如形象世界与意境世界、在场世界与 不在场世界等,都是融突而和合的,不能“执著”一面而否定另一面的合理 性。 【关键词】语言/形象/意境/和合/和合语言哲学 一 语言形式与哲学形态之间是一种互动互济、相辅相成的关系。换句话 说,语言形式怎样,哲学形态也就怎样。不同民族的文化,因其语言表达方式 各不相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哲学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拥有哲学,拥 有世界。 语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自然语言以及人 工语言(数理语言、统计语言、代数语言、计算机语言、网络语言等)等,但 全球绝大多数人用来交换思想和信息的是日常语言,人们用日常语言进行交往 活动,哲学家也用日常语言来表达哲学思想。这样就产生了一套日常语言,既 要表达日常生活中具体有限的东西,又要表达哲学中抽象无限的东西。前者所 表达的是经验的,后者所表达的是超验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反差:就 西方传统哲学而言,哲学家所讲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的世界是颠倒的。在日常 生活中的人看来,他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实在的、真实的世界;而在哲学家 看来,这是一个并非真实的现象世界,真实世界是这个呈现的、在场现象世界 背后的那个隐蔽的、不在场的本质世界。也就是说,哲学家所使用的日常语言 并不是在日常语言意义下使用的。由于这种“悖论”,造成了哲学语言的困

腾讯文库精选得忘之间语言形象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