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案

第2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学目标识记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了解昆曲面临的保护任务重点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任重道远难点认识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教学设计关于「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目一是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

2 第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教学目标 识记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了解昆曲面临的保护任务 重点 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任重道远 难点 认识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 教学设计 关于「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目 一是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中,国戏曲有三个来源,第一,原始宗教祭祀天地祖先和驱鬼逐疫的“巫、傩歌舞”;第二,古代宫廷贵族 娱乐 的“俳优戏谑”;第三,宋金民间说唱艺术。中国戏曲正式形成于宋金时期。其代表是杂剧和南戏。然而, 这两种戏 曲都没有流传下来,在它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 形态。昆曲保存 着中国戏曲自萌芽以来的一些信息,所以被称之为国宝级的“活化石”。 再是昆曲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它凝聚着古代中国艺术家许多伟大的创造,对 中国后 世众多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第一项是角色制。角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所谓“角色”,就是,传统中国戏曲中根据戏中人 物的性 别、年龄、身分、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演员往往专门扮演某种类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 当。习惯上角 色同行当通用。唐代参军戏中已有参军、苍鹘两个固定角色,其后宋元杂剧、明清传奇逐渐增加 角色,由简而繁,至 昆曲已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但是,角色最基本的类型为“生、旦、净、末、丑”五 种,其他角色实际上都可以 规范到这五种行当中去。 在宋元杂剧和南戏中,「以唱功为主的正生和正旦处于行当的霸主地位。净、末、丑行当,只能当配角。昆 曲折 子戏的出现,使正生、正旦之外的角色有了单独施展本领的机会,从而初步打破了生、且为霸主的局面。 这对于以后 戏曲发展有很大影响。像折子戏《蒋干,盗书》就以丑角为主。另外,演员分角色,每人专攻一个行 当,促使演技精 益求精,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第二项是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是昆曲诞生的特点。昆曲一登上戏曲舞台就受到文人青睐。众多 文人 献身戏曲事业,对于规范、发展、繁荣昆曲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文人创作的昆曲戏剧过分追求 文词的典雅 深奥,唱腔的悠扬婉转,脱离舞「台实践,案头化越来越明显,给昆曲日后的衰落播下了不良的种子。 . 第三项是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合一离一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以《玉「簪记》为 例, 剧情始于聚合的生、旦,具体说是,南宋时,书生潘必正(小生扮演)在临安应试落第,因其姑母为金陵 女贞观观主, 前往访之,暂寓观中温习功课准备再考一天,他见到道姑陈妙常,,经交谈后相互产生爱慕之情, 发展到海誓山盟私 订终身的地步。这是第一个“合” 潘陈的密切交往终.于被观主察觉。观主(由生、旦以外 角色扮演)逼迫潘必正 O 再去应考。潘必正来不及与陈妙常告别一匆匆离去,陈妙常追到江边,雇船赶上潘必正。 她将自己的碧玉簪赠送给潘 必正,表示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潘必正回赠鸳鸯扇坠。在秋江上,二人依依不舍, 痛哭而别。这是“离" 最后, o 潘必正考中进土,到观中迎娶陈妙常,回到家中,从父母处得知他们俩早有婚 约,碧玉簪和鸳鸯坠是双方父母指腹为 婚时的信物。全剧在大团圆的热闹气氛中结束。这是第二个“合”。在 “离”的过程中,生、旦各有一条行动线索, 充分展开,发展剧情,这就是所谓的“双线平行”…这种戏剧结 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各剧种的.戏剧结构,都 受它影响。 第四项是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这跟角色制有很大关系。角色制促进了演员技艺的发展,有些演员技艺 独特精 湛,深受观众喜谖,成为红极一时的主角戏班就以他们为主,组织演员为主角配戏。主角的技艺、风 格越来越突出, 越来越走红,最后形成独特的流派。昆曲这种演。员组合体制,对其他各剧种都有影响,使之流. 传至今

腾讯文库【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