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6最苦与最乐数学目会.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品味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

16 最苦与最乐 数学目会 1 . 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 . 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品味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 . 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过程 「教 1—3 明确:第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 一、导入新课 45 大的痛苦”。第、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 6 的快乐”。第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 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 不能逃避责任”。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 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 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 1 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 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 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 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背负未来的责任。作 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 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 明确:先驳论后立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 吧。 渠成之妙。 二、教学导学一:了解知识,整体感知 .32 在第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段并 2 . 解题。 1 使论证逐步深入的 ? 明确: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 明确:先指出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 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 2 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段的“受那良心责备不 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又将未尽责任的情况 。 .作者简介 2 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 1873—1929),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 ( 2 加深入,最后再次照应第段:贫、病、老可以靠 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戊戌变 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2 .第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 3 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段 , .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3 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 (1) 人生什么事最苦? 明确:作者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 时提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他所 的责任。” 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 (2) 人生什么事最乐? 然前面已经用了不少篇幅,这里就毋庸赘述了。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请归纳出本文的论点。 4 (3) 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明确: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 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 . 针对这一论点,文章最后提出应该怎么 5 卸却”。 办? (4) 文章哪几段写最苦?哪几段写最乐?全文 明确: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 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腾讯文库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