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结)新人教版必修4

【结】人教必修4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结】人教必修4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1.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 措辞上有什么不同?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 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苏武毫无畏 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李陵和卫律不一样,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 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 苏武的劝说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 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 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 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 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 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 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 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 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 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 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 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本文形象塑造方面有何特点? ①选取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性格。②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③苏武形象的塑造, 也是在一系列人物的对比中完成的。④运用个性化的语言,生动体现了作为一个汉朝的使者,那种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汉朝的自信。 4.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 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 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 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 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写成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 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 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 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 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 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 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

腾讯文库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