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都的人文

北京的人文是一座永远挖不完的宝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关注,北京文化及其历史 的发掘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北京的活力就在于它承载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北京城是在"礼"的规范下打造的城市空间

北京的人文是一座永远挖不完的宝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关注,北京文化及其历史 的发掘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北京的活力就在于它承载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北京城是在"礼"的规范下打造的城市空间 北京作为一个历经千年之久的古都,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积聚了中国传统城市的人文 精髓,同时其城市样貌又是由辽朝的契丹、金朝的女真、元朝的蒙古、明朝的汉、清朝的满等诸多 民族汇集、交融形成的。可以说北京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气息。但值得关注的 是,这个由不同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建造的都城,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儒家的"礼"制,并在"礼"的 规范下打造了城市的空间。即便是今日已不复存在的辽、金、元都城的遗址,同样可以依稀从中辨 别出儒家文化的印迹,其已经形成规制的"方形城"俨然是一个模板,而自宫城、皇城,到内外城(包 括子城)的空间等级序列,正是"礼"对权力及其等级序列的赋予。这既是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文化 交融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文思想中"道统"的体现。 在北京城的规划及建设中交融着多民族的人文元素 街道布局一向是城市规划的重点,也是构成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的关键。所谓"平治道路,王者所 先",可以考诸历史资料的元大都就是以《周礼•考工记》为蓝本构建的城市。在街道规划上,元朝 的蒙古人遵照了"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设计,形成了纵横交错各九条大街的格局。在此基础 上,明朝在修建北京时增加至十六条大街,南北纵横,构成了城市交通网络的干道。而清承明制, 在城市道路规划上未做改动。 此外,北京城还有许多的"胡同"经纬交错。这些胡同同样也形成于元朝。《析津志》中记载,元 大都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它告诉我们,元朝时"衖通(胡同)"有29条,而明人张爵 于《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中列举的近1200条街巷中,称"衚衕"(胡同)者有464条,相对于元朝 已多出15倍。可见,明朝沿袭了元朝的街道建设风格,进一步增建胡同。进入清代,称"衚衕"者又 较明朝增加一倍多,为1121条。 这足以表明,在北京城的规划及建设中有着多民族人文元素的存在,并有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 但最重要的还是这些胡同的名字,它既是历史上的一个符号,也是人文在地域空间的印记,是家户 屋宇之外的公共空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所以,每一条胡同都是一部完整的日常生活史。特别是 那些有着"故事"的胡同,它们无疑已成为北京城人文记忆的一个部分。

腾讯文库北京古都的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