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写作如何为1990年代赋形
当下写作如何为1990年代娜从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开始,有关1980年代的访谈、追忆和研究就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在种种 有关1980年代的叙述和想象中,1990年代被作为一个消极与负面、逃
1990 当下写作如何为年代娜 从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开始,有关年代的访谈、追忆和研究就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在种种 有关年代的叙述 19801980 和想象中,年代被作为一个消极与负面、逃避与世俗的对照性存在来衬托年代的激情 与浪漫、光荣与梦想。在这种历史意识和话语 19901980 逻辑支配下,年代似乎是一个用几组与年代的时代特征相反的 范畴就能加以描述的历史时期,无需创造别的历史概念也能把握。不 19901980 过年代历史的总体情势果真如此单质、清 晰、分明吗?杰姆逊在《六十年代断代》里提醒人们:“所谓的‘时期'无论如何不可解作某种 1990 , 无处不在且统一的共同思想 和行为方式,而是指共有一个相同的客观环境,因此也才有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反应和创新。”①在年代这 1990 个“相 同的客观环境”中,不同代际和背景的写作者“有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反应和创新”,而目前人们对年代的“反应和 创新”很大 1990 程度上受到了 年代过来人的影响,是包含了对年代历史情境的认知在内的想象和建构的产物,属 于典型的带有“八十年代性”的“九 19901980 十年代观”。 对于后、后这两代中国人来说,年代才是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段,才构成他们精神 底色和情感结构的历史 70801990 来源,因此必然形塑起区别于后、后前辈的“九十年代观”。《血色莫扎特》和《平原上的 摩西》分别是近年来后作家房伟和后 50607080 作家双雪涛书写年代的两部小说,无论是故事内容、叙事艺术还是历 史观念、美学旨趣,都深刻折射出时代的诸种症候,成为观察和讨论 1990 当下写作如何为年代赋形的两个典型文本。 1990 一回望、新的历史意识和“九十年代观” 1995 把发表时间相隔五年之久的《血色莫扎特》和《平原上的摩西》放在一起讨论,不仅仅是因为 两部小说的故事时间 (2020)(2015) 都发生在年代,都关注国企改制和下岗工人的生活,都与作家王小波存在某种隐秘的联系, 都围绕案件侦破来设置人物关系、编织情节线 1990 索,而且还因为两部小说都特别提到了一个年份,那就是年。《血 色莫扎特》第一章第一节开头交代了小说的故事时间,介绍了葛春风的 1995 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为进一步说明葛春风在东 风化工厂工作的详细情形,小说第五章第三节又提到了他年毕业的事。无独有偶,《平原 1995 上的摩西》开头也是从 庄德增年的工作变动谈起。不仅如此,小说每一节不同人物的叙述都是从年的某一天开始展开,小说的核 心 19951995 事件李守廉劫出租车也是发生在年月日。彼时,房伟岁,正在读大学;双雪涛岁,还只是个小学 生。从目前的作家访谈和 199512241912 研究文章看,没有任何材料表明年之于他们的生活、心理、情感有何特殊意义。那么, 房伟和双雪涛为何都要把故事讲述的时间安排在 1995 年?是某种无心的叙事巧合还是别有怀抱? 1995 今天人们的“九十年代观”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后对年代的叙述上建立起来的,而这些叙述又主要是经 由与年代的 506019901980 对照并在亲历年代一系列事件的基础上形成的历史认知和判断。在当时的人文学术界,可以用 来支撑这种判断的事件和话语至少包括文人 1990 的下海、大众文化的流行、《废都》的出版、人文精神大讨论、王朔和王小 波个人化的反讽写作、王蒙的“躲避崇高”论、李泽厚的“思想家淡 出、学问家凸显”论、顾准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 等。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年代那个分享假设和共识、相互欣赏和激励的知识 1980 界已经彻底分化:或是引入“市民社 会”和“公共领域”的概念来抵抗国家的垄断性权力(如汪晖);或是高扬民间、私学、学术的价值,追溯 学术传统、创办民 间刊物(如陈平原的《学人》);或是秉持“岗位意识”发掘文学的民间意义(如陈思和一系列关于“民间”的论文);或是 从“启 他人之蒙”的古典启蒙转变为“启自我之蒙”的新启蒙(如王元化的新理想主义);或是祭起道德理想主义的大旗抵抗沉沦(如 张炜和张 承志)。在很大程度上,彼时的知识界并不存在为全体所承认的立场与价值、概念与思潮,但在对年代 的认知和叙述上却表现出惊人的一 1990 致。这种以本质主义的历史思维来描述无名时代的方式,显然与历史的真情实境存在 严重的错位与隔膜。 房伟与双雪涛不约而同选取年这样一个像万历十五年一样普通的年份来展开对年代的追忆、想象与叩 问,如果不是某种叙事 19951990 上的故弄玄虚,人们就有理由据此认为他们已经跳出柯林伍德所说的“剪刀加槌糊”的历史思维框 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意识和年代 1990 观:历史不仅是集体的、理性的、实证的,也是个人的、心灵的、想象的;年代既有创伤和背叛也有浪漫和坚守,既表现为泥沙俱下众神狂 1990 ・ 欢也存在精神攀登和痛苦思索。出于这种历史意识,他 们毫无障碍地接受了米兰昆德拉“小说乃是关于不确定性的艺术”②的小说观,自觉放弃 了传统小说的全知叙述视角,采 用了多角度的复调式叙述方法,让小说中的人物从各自的经验和眼光来讲述自己知道的情况,以充分尊重个体独 特的声 音、勘探存在隐秘的纹理、释放历史内在的要求。出于这种“九十年代观”,他们笔下的年代中国社会里活跃着的既 有陈中华、冯 1990 国良这样的汲汲于名利的腐败堕落分子,也有傅东心、李斐这样清洁自持的人文主义者;既有薛鹏、红姑这 样时时处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