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案例长兴教育券资料
以下是两个关于我国教育券制度的两个新闻和评论材料,请阅读材料,然后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第一,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券制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第二,教育券制度的理想运行需要怎样的条件?第三,教育券
以下是两个关于我国教育券制度的两个新闻和评论材料,请阅读材料,然后 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第一,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券制度表现出浓 厚的兴趣?第二,教育券制度的理想运行需要怎样的条件?第三,教育券制度的 实行能否解决我国的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第四,你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供 给的主要问题何在?应该怎样解决?第五,我国各级、各地政府为解决基础教育 问题做了种种尝试,你怎样评价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等政策? 思考问题时,可以广泛搜索相关材料,借助你所学习过的理论。上面的几个 问题是为了防止过于“发散”而不是为了限制思维,您的发言可以是有重点的,或 者将几个问题综合起来回答。如果您在思维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副产品”,发言时 可以不受上面几个问题的限制。 材料一:长兴试验:“异国种子”的新生存 李梁(南方周末) ■三年来,一场即使在美国也充满了争议和“前卫”色彩的“教育券”试验,在长兴按照自 己的轨迹迅速推进。经济大师弗里德曼播下的种子,飘洋过海,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了。 的确,一颗“异国种子”,在新的土壤里,将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这无 疑是值得探究的话题。 1月13日,浙北长兴县。 年关将近。街头行人稀疏,中小学校园大门紧闭,空荡荡的操场上看不到一个人影,寒风 追逐着落叶在地面奔跑。 关于“教育券”的讨论也随春节假期的来临而暂时陷入沉寂。 尽管长兴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之列,它在经济发达的湖州市三区三县中名气并不算 大。但是三年前,这个盛产白果、吊瓜子的县,意想不到地成为一场教育改革风潮的中心。 美国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创立的名词“教育券”,成为改革的关键词。 三年来,这场即使在美国也充满了争议和“前卫”色彩的“教育券”试验,在长兴按照自 己的轨迹迅速推进。媒体的报道均称,弗里德曼播下的种子,飘洋过海,在中国的大地上生 根发芽了。 的确,一颗“异国种子”,在新的土壤里,将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这无 疑是值得探究的话题。 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场改革在中国大地的演变和进化。和在这块饱经沧桑的土地上 进行的其它改革一样,长兴的“教育券”改革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异国种子” 关于长兴“教育券”改革,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 2000年11月,正值美国加州大选前夕,长兴县教育局长熊全龙带队到美国加州考察,在 洛杉矶市附近的罗斯密学区,了解到这里正在发起一项在全州实行“教育券”制度的全民公 决提议。 教育券,来自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理论,就是政府改变过去将教育经费直接拨给公立学校 的方式,将经费直接分发到学生家长手中,由家长自由选择学校。 “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长兴县的教育资源匮乏,怎样吸引民间资源投资办学?”熊全 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听过介绍,我眼睛一亮,‘教育券’说不定可以派上用场。” 另一个重要背景是,长兴2001年提出创造浙江省“教育强县”的目标,而义务教育的入 学率、巩固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比例(要达到1∶1),都是教育强县的硬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