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则论文范文

德育原则论文范文篇1教育心理学的分析表明,品德的形成是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学”,德育便不能落实到实处。受教育者既是客体也是主体。作为客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有目的、

德育原则论文范文 篇 1 教育心理学的分析表明,品德的形成是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教师的 教,没有学生的学,德育便不能落实到实处。受教育者既是客体也是主体。作为 “”“” 客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的对象,他们的知识、智 能、道德品质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形成和完善。德育之所以存在,正是建立在它的对象需要 和可能教育的基本点上的。但是受教育者绝不仅仅是被动、消极、机械地承受教育者影响 的客体,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着的人。增强受教育者的 教育主体地位,使教育过程转化为自我教育过程,是道德教育过程的最完善的体现形式, 也是现代德育的内在要求。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自主和创造的内在特性,它 体现在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也体现在人对真、善、美等价值目标的不断追求 中,德育实践告诉我们,把目光凝聚在学生个体品德的动态构建和可持续发展上,是更客 观、开放,更符合整个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逻辑。所谓主体性原则指的是以主导性的道德 规范作为学生品德构建的骨干的基础,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其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断激发真挚的、发自心灵深处的道德情感体验,使之成长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独立进行 道德活动的道德主体。主体性原则有以下特征:一是自主性。即把德育的主动权逐步让给 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自己教育自己。自主意识是一切积极因素的源泉,是良好 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因为德育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它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而 且还有信与不信、爱与不爱、知与行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说,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

腾讯文库德育原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