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甘肃省陇南市高三语文考试题(二模)

高三语文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东坡题跋》辑录了苏轼对众多艺术形式的讨论,文采焕然,意蕴深远。苏轼作为文人画的首倡

高三语文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东坡题跋》辑录了苏轼对众多艺术形式的讨论,文采焕然,意蕴深远。苏轼作为文人画的首 倡者,儒释道融于一身的集大成者,其文章探骊得珠,见解独到。 “法”即法度、法则。于绘画而言,是艺术家应当遵循的准则,是前人树立的楷模。这里的“法” 取之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谈到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就绘画本身而言,法包括两方面,一 为“形”,二为“艺”。今人多认为其只写“意”,不重“形”,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曲解他意。可实际与之大相径庭。苏轼并不完全否定艺术的再现,对他而言,一幅画仍然是自然世 界的有效影像。《东坡题跋》多篇笔墨中,可见其观点: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 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黄筌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宫廷画家,尤善花鸟,画风以“皇家富贵”著称。苏轼批评其缺乏观察, 认为“观物审象”乃是画师的本职所在。《易传》提出“观物取象”一说,也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 “象”非“圣人”的“自我表现”,而是对宇宙万物的再现。观察要求多角度。“仰观”“俯察” 远与近相结合方能察“万物之情”。 “艺”则为绘画的技巧、技艺。对于“艺”,苏轼要求了然于心,得心应手。他评李龙眠的画 说:“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艺术家光有“道”而无“艺”,手 上功夫不到位,那么物象只能存其心,为善鉴者而已。而熟练掌握“艺”,艺术也就变成了第二天 性。无“艺”,只能内外不一,心手不应。如庖丁解牛,正是对事物的客观规律了然于心,才能运 用自如,而对于“艺”,是可以通过焚膏继晷地学习得到的。 “意”是通过“法”,将自然万物观察到的与心融合,从而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东坡的“意 取法于老庄。这里的“意”与老子的“道”相似。“道”是“有”和“无”的统一,“实”和“虚” 的统一“意”来自宇宙自然,此为“有”和“实”,能被人观察,同时它又掺杂着艺术家个人的情 感,有道是“直抒胸臆”,此为“无”和“虚”,又和庄子的“象罔”相近。郭嵩焘注说:“象罔 者,若有形,若无形,故曰眸而得之。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亦不得也。” “意”从有限进入无限,不只是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是透过画,与自己的心碰撞,达到一种“自 我”的境界。“赋试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如果一幅画、一首诗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让人产生 “意”,那定不是一件能打动人的艺术品。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说道:“观士人画,如 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 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 士人画与画工之作不同,这是苏轼从社会身份上区分绘画的。画匠只取“皮毛、槽枥”,看数 心便审美疲劳,而士人画展出出物象活泼的生命力,令人生“意”。他在《跋赵云子画》中也称赞 赵云子“笔略而意具”,工者不能。 苏轼有言:“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这里提出的“新意”一词, 实则是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心,自己的真实感受,去寻求新“意”,寻求属于自己的“意”并自成 一家。明代董其昌评论前人书法时提道:“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

腾讯文库2024年甘肃省陇南市高三语文考试题(二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