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马意象的对比探究

中西文化对马意象的对比探究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含义,以及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联想,人们提到它们会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因此,意象具有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

中西文化对马意象的对比探究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含义,以及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联 想,人们提到它们会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因此,意象具有以具体来表现抽 [1] 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的功能。马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一,肩负着文化意象 的使命。但是,由于中西民族在文化积淀、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 异,导致马意象在中外交流中有不同理解。 一、中国马意象 “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马的释义是: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鬃, 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 ”[2]“”“” 骑等用。皮可制革。正是由于马善跑且是重要的力畜之一,使得中国人对马少 有恶感,因此马向来都是正面形象。虽然马是人类驯化相对较晚的动物,但是从蒙学读本 “”“” 《三字经》中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将马排在六畜的首位可知,马在国 人心中的地位。不仅如此,为了改良马的品种,国人从古至今都投入了巨大经济、人力和 ·“ 物力,根据《礼记月令》中的记载(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 ”“” 政。可知,周代时就正式设立了马政来推动养马事业,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认 “......”[3] 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莫不以马政为重。故问国君之当者,必数马以对,其他 “ 动物都未曾有此待遇。甚至汉武帝时为了获得汗血宝马不仅赋得一首《天马歌》:天马 ” 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而且还两次发兵大宛国。及至现代,中国马的品种资源 ———42 已经十分丰富,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马驴驼志》的品种资源就达个之多 [4] ,这也正反映出马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马在中国历史之所以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盖因古人认为马者,贵兽也。夫毛兽之类众 ”[5] 矣,能引重致远,堪托生死者,独马可当,这正与马意象相关。马意象给人最典型的 “” 特征是奔跑迅捷,速度快,耐力好,可负重,可远行,因此汉语中积累了大量带马的 “”“” 成语、诗句、典故:马到成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词句无不表示速度之快 或耐力之强,令人见之心喜,充满好感。另一方面,马匹在奔跑之时,四蹄翻飞,马鬃轻 扬,身姿飘逸,志气昂扬,洋溢着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如果是群马奔腾,则更 是英姿雄发、气势磅礴。仰天长嘶,声震环宇,令人激情澎湃。因此,马总是给人以生生 “”“” 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催生了龙马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样的词句,也 诞生了诸多善长画马的艺术大家,如唐代韩干、北宋李公麟、近代徐悲鸿等。 马非凡的奔跑能力以及其昂扬向上的精神使古人常以马喻人或自喻,年青的杰出人才常被 “”“”“” 称为千里马或是骏马,壮年精英被赞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老而弥坚之人则是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仅所有的人才都与马挂上了钩,而且发掘人才的人也被称为

腾讯文库中西文化对马意象的对比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