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从民间到庙堂读《诗三家义集疏》手记之二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从民间到庙堂——读《诗三家义集疏》手记之二  《诗三家义集疏》资料丰富翔实,作者的小学功夫很深,对某些字、某些名词进行了考证,这是清代人做学问的特征。每读完一章,总感觉自己在文字训诂方面有所收获。但是

从民间到庙堂——读《诗三家义集疏》手记之二 《诗三家义集疏》资料丰富翔实,作者的小学功夫很深,对某些字、某些名词进行了考 证,这是清代人做学问的特征。每读完一章,总感觉自己在文字训诂方面有所收获。但是如 果将《诗经》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看,这本书并未阐发其内在的文学价值或审美价值。王先 谦其实也是将《诗经》作为“经书”而不是“文学作品”来读的。于是,这就涉及到一个问 题:文学作品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具有政治教化和伦理意义的经书的? 《诗经·周南》里有一首诗叫做《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 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 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 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本是一首恋情诗,写一位青年樵夫爱 慕一位女子,但是求之不得,于是辗转江边,写下了这首满腹愁肠的诗歌。但是到了《毛序》, 便说:“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 得也。”这里面其实哪有什么文王之德,所谓的“文王之道”、“美化”、“礼”都是后人抱 着不良政治目的对其进行的添油加醋的解释,用一个术语说叫做“过度阐释”。王先谦面对 前人的说法,并未提出异议,他只是解释前人的观点:“江汉之间被文王之化,女有贞洁之 德,诗人美之,以乔木、神女、江汉为比。”这就是王先谦的局限了,他面对前人的过度阐 释,不仅没有纠偏,反而变本加厉,又将女子的贞洁添加进来,实在是以讹传讹。 现在看来,《诗经》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最有价值的就是各地的民歌,它们真实地反 映了那个时代的底层民众或者中层知识阶级的情感状况,能够将读者带进那个时代,和诗歌 作者一起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于是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民间价值被统治者有意识 地埋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庙堂价值。所谓的庙堂价值就是统治者出于统治目的对诗歌进行 过度阐释,让其承载治国安邦和教化百姓的功能。于是男女纯洁的爱情到了他们手里,就成 为了君主和后妃的品德,不仅人物身份发生了变化,连诗歌的情感也悄悄变化,作为个人感 情的恋情也就变成了像“母仪天下”的美德这样的理性的伦理。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兹举几例加以说明:《葛覃》本写女子准备回家探望爹娘,《毛 序》解释为:“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 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卷耳》写女子思念远行的丈夫, 《毛序》解释为:“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 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樛木》祝贺新郎,《毛序》解释 为:“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鹊巢》是歌颂新娘,《毛序》解 1

腾讯文库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