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

内容提要:西方福利经济学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他的发展经历了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两 个时期。探讨福利经济学发展的线索,有助于加深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可以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改革提 供依据。 关键词:效用基数论 效用序数论 补偿原则 三重标准 社会福利函数 国家偏好函数 西方福利经济学是西方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他的学说对于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起了积极作 用。福利经济学是从福利的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的经济学,从福利的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评价是指一 种经济体系的运行究竟是增进福利还是减少了福利。“最大福利”问题一直是福利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围绕最大 福利所展开的有关资源合理配置与配置方案的选择问题,也就成为了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1920年庇古出版了第一部以《福利经济学》为题目的著作,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产生。30年代,以罗宾斯 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改头换面,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产生以后,卡尔 多、希克斯、西托夫斯基、李特尔、萨谬尔森、德列诺夫斯基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质疑、发展了新福利经济学说,本 文试就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作以探讨、评述。 一、旧福利经济学 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说是对其老师马歇尔经济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庇古以边际 效用价值学说基础提出了一整套福利学说,并在他的福利经济学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准则。 庇古认为:“福利经济学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庇古认为,一个人的福利寓于 他自己的满足之中;这种满足可以是由于对财物的占有而产生的,也可以是由于其它原因(如知识、情感、欲望等) 而产生的;一个人的全部福利则应该包括所有这些满足。与此同时庇古又认为,含义如此广泛的福利是难以研究和 计算的,因此他把研究的主题局限于能够计量的那种福利,即与经济生活有关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同货币量杆有关 的那部分社会福利。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被称为经济福利。 庇古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来计算经济福利,他认为:“效用就意味着满足,一个人的经济福利就是由效用构成的。” 而满足可以用“一个人为避免失去某种满足或快乐而愿意支付的货币量来计量”。这就是说,满足或效用可以用单 位商品价格来计量的。最后增加的单位商品所取得的效用,叫作边际效用。从商品的边际单位所得到的效用越来越 少,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不变,他持有的一种商品越多,从这种商品增加的单位所得到的 效用就越少,因而他为这种商品增加的单位所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单位价格)也就越少。为了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效 用,需要对各种商品所提供的效用进行比较,以便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货币收入,使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 商品的价格成比例。假如把全部收入用来购买A和B两种商品,那么就使得 A边际效用/A价格=B边际效用/B价格 或 A边际效用/B边际效用=A价格/B价格 这样,边际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被说成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就作为该消费者所购商品的边际效用的计 量单位。以这种方式计量的效用,意味着经济福利可以用1,2,3,……等基数计量的,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基数 论。 从分析可以看出,庇古在计算经济福利时,是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同时假定某人购买某种商品的支出 在他的货币收入中占很少一部分。在这种假定之下,他认为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会影响个人的实际收入,也不会影响 货币的边际效用,这样不仅可以计算某一商品效用,并且可以比较各种商品的效用了。 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意味着在有X,Y,Z三种商品可供购买、购买量不同的条件下,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商品 价格之间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MUx=Px•L MUy=Py•L MUz=Pz•L 这样,MUX/PX =MUY/PY =MUZ/PZ =L 在假定货币边际效用不变的同时,庇古还假定不同的阶级所支出的货币量与所得的满足量是相同的。他说,“可 以认为,一定量的东西不但在任何一个人与其他一个人之间,而且在不同集团代表成员之间,都得到同量的满足。” 正因为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对于不同的人是相同的,从而满足数量也就与货币数量成比例。 1

腾讯文库精选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