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在灵动和沉稳中寻求均衡

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在灵动和沉稳中寻求均衡曾几何时,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一线教师的文言文教学遵循着“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一范读,二正音,三串讲,字斟句酌,惟恐哪一个考点被遗漏,学生亦是一字不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在灵动和沉稳中寻求均衡 曾几何时,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一线教师的文言文教学遵循着“字字落实,句 句清楚”的原则,一范读,二正音,三串讲,字斟句酌,惟恐哪一个考点被遗漏, 学生亦是一字不漏地记,一丝不苟地做,惟恐哪一个考点没落实,教师、学生一个 个精疲力竭,苦不堪言,文言文教学成了机械而又死板的操练。为此,钱梦龙先生 大声疾呼:“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 ‘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在基本上还 是“工具说”一统天下的时期,钱先生的这番话,显然是一针见血、切中时弊的。 现在,“人文性”已作为语文课程的性质写进《课程标准》,“具有文学鉴赏能 力”也已在《大纲》中成为一大教学目的,重视“文”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 当教师积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时,教学又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 哨,结果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却一片茫然,最终导致学生文言文水平的迅速下 滑,文言文“有文而无言”。有人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这两种极端。 那么,如何寻找两个端点间的平衡呢。“文言”、“文章”、“文化”这些要素何 者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著名特级教师袁卫星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有“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山的 沉稳”是指牢牢把握住文言文教学的宗义,即文言文教学首先是古代汉语的教学, 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水的灵动”是指在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和 方法的基础上,要从内在学习、意义学习和自发学习出发,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 的价值,力求让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在具体的学习中,该怎样做到“灵” “稳”结合、融会贯通呢。这里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 践。 一、多读多诵,积累“文”的语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崇尚诵读与积 累的佳话。其实,我国历代的蒙童教育的秘诀也正是如此,文章意义先不去讲,先 读个滚瓜烂熟再说。朱光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各种技艺都有各自特殊的 筋骨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筋骨的技巧,诵读也是这样,“朗诵既久,则 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可见,文言文语感就是勤奋刻苦读 出来的。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如果不在此时积累一些人类 文化精华,储存一些经典篇章名句,又何以厚积薄发。流畅的语言,生花的妙笔, 深邃的思想岂不都是空中楼阁。因此,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 在首位。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文章的感情,精读、细读、研读、诵读,读到 “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湖心亭看雪》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 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这样 的人,当然称得上是一位文章高手。为此,刚一接触课文时,可不必急于翻译,急 着品析,而是让学生在晨读课、课前及课堂内反复诵读,读、读、读,读个十遍几 十遍,直把课文读通。但要把课文读通,对有些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此,教师还 需对学生的朗读提出要求和指导,方能使“沉稳”与“灵动”并兼,否则那就是一 种囫囵吞枣。

腾讯文库山的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