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有感
读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有感作家梁晓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自称是“一部后毛泽东时代最深刻的社会分析”。作品依次分析和描述了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的组成来源和生活状态:由“看不见的隐富者”组成的当代资
读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有感 作家梁晓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自称是“一部后毛泽东时代最深刻的 社会分析”。作品依次分析和描述了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的组成来源和生活状态: 由“看不见的隐富者”组成的当代资产者阶层,以唐骏、李开复等为代表的当代“买 办“者阶层,当代中产者阶层,城市平民和贫民,农民,当代“黑社会”和“灰社 会”等。此书文笔灵活,对某些社会现象描写具体生动,与其说这是一本社会学作 品,不如说是一本中国近当代公民生活史。纵向跨度使我更好地了解父辈的生活历 程,从而加深理解和珍惜;横向跨度开阔了我的见识视野,增强了对社会更客观理 性的了解。 作为80后的我们,热衷于互联网,喜欢网购、美国大片和美剧、看社会新闻、发 帖抱怨、网游网聊,互联网使我们看上去天涯咫尺,但更多时候是咫尺天涯;我们 一方面自信独立,另一方面消极脆弱;我们不大关心政治和权力,但是很关心自由 和公平公正的权利;我们充满了一种相对被社会剥夺感,感觉自己处于社会转型期 的福利真空。有一个“悲催80后”的段子就表达了这种相对被剥夺感:读小学时, 大学不要钱;读大学时,小学不要钱;还没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可以工作时, 得自谋职业;没挣钱时,房子是分配的,能挣钱时,发现一辈子的薪水也买不起房 子;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子都在赚钱;兴冲冲闯进去的时候,发现自己成了傻 子。 然而我们又是否知道,我们50后、60后的父母,也有一个段子是这样描述他们 的:儿时遭遇自然灾害,学知识时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成年后计划生育,中年时 下岗分流。他们有兄弟姐妹,各自被时代裹挟东奔西走,有着对集体主义的信仰、 对组织单位的依赖和对安稳平静的追求。子女哪怕大学毕业,买房买车甚至日常生 活也“啃老”。然而,等到生命将息、已近晚年,不少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随子女 迁徙四方。我们又是否知道中国曾有“三反五反”“反右斗争”“庐山会议”“四清运 动”“文化大革命”“武斗”“批林批孔”“上山下乡”等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 运动。是否知道是言论自由与政治管制的差别。是否知道当年会因为不小心弄脏了 一张毛主席像就会株连九族,甚至倾家荡产,更不用说公开的表达对党的不满和对 社会的抱怨了。我们又是否知道中国曾有过因“自然灾害”饥饿而死亡“三四千万 人”,约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1/20。当然也无法体会凭票证购买食品、衣物的经 济短缺时代的艰难,当然更不会知道有钱没票也吃不上饭的尴尬了。改革前三十年 的空白,造成了八零后一代的文化断裂的代沟,才有了只看到改革之后的幸福,而 不知改革之前的中国贫穷的对比与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抱怨。改革前三十年的社会概 况,就是我们亟需了解的那段历史。 80后,幼稚少一点了,成熟多一点了。但生活阅历和积淀的不够充实,决定了我 们对社会的理解分析是缺乏深度的,往往是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我们正处于人生 的“半成品”阶段,如面粉、铝锭、钢板,后期将“加工”成为馒头、门窗、钢筋, 还是糕点、引擎、汽车外壳。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但是主观态度还是起到 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不敢、不能也无意代表80后,只是作为该群体中的一员,抒发一点感想,纪念 自己逝去的青春,提醒自己虚心学习长者的经验。曾经我们意气风发、针砭时政, 如今我们明白面对现实的继承和发扬、作为建设者,绝不是说的想的那么简单。先 融入再完善,这期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鲁迅先生说: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