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儒道互补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儒道互补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儒道互补 春秋战国,礼崩乐环,诸子百家,学派纷争,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诸子百家在思想上的空前活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儒道互补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儒道互补 春秋战国,礼崩乐环,诸子百家,学派纷争,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或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构建自己的学术体 系。诸子百家在思想上的空前活跃,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 笔。但是,岁月流转,大浪淘沙,在诸多学派当中,真正能经得起时 间的沉淀,留存下来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只有儒家和道 家。儒、道以及自东汉传入我国的佛教在中国文化上呈三足鼎立之势, 似乎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儒道两家思想的 并立和互补是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脉。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文化 心理结构是由儒家和道家思想同时构成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也提 出,儒道两家“仍然是中国人思想的两大主流。本文即从心理学的角 度来解读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心理学和哲学面对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 “人性是什么?” 虽然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但弗洛伊德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 能”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他说,和日神与酒神的 关系一样,生本能与死本能也是对立统一的。对立就是两者的目的与 作用截然相反,生本能富有建设性,它的目标就在于不断建立更大的 统一体,并极力地维护它们。死本能富于破坏性,目标是取消联结, 故而带来毁灭。

腾讯文库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儒道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