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古琴艺术在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中的阐释论文
古琴艺术在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中的阐释论文 古琴艺术在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中的阐释论文 在古琴文化传承中,历代琴人不仅注重琴曲弹奏技术的研习,而且更加注重在琴曲的研习中获得独到的心灵体验和 ___。古代琴
古琴艺术在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中的阐释论文 古琴艺术在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中的阐释论文 在古琴文化传承中,历代琴人不仅注重琴曲弹奏技术的研习,而 且更加注重在琴曲的研习中获得独到的心灵体验和 ___。古代琴人 在琴曲的修习中特别讲求滋味的品评、气韵的涵咏、意境的感悟, 意图通过琴曲来体现琴人对社会、时代、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从而 表达出琴曲的“弦外之音”。《列子》中曾记述师文修习古琴时所 追求的理想境界: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 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声而动 弦。这便是“得心应手”的由来。当代琴家李祥霆根据前人琴论并 结合自己的经验,也曾作出琴曲演奏需要“得心“”应手“”成 乐”的总结。“得心是要对所要演奏的琴曲由外形到内涵有准确的 把握、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得之于心是前提,是基础,是根 本。……,应手是将已深怀于心中的琴曲外观、内涵通过准确而有 把握,严格而又多变化的双手作用于七弦之上,恰当地表现出来。 以心用手,以手写心。”在历代琴人的论述中可以为“得心应手” 找到更多的注脚。薛易简(唐代)《琴决》中云“:常人但见用指 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俱赏为能,殊不知志士弹之 声韵皆有所主也。”成玉磵(北宋)在其《琴论》中认为,“操琴 之法大都以得意为主,虽寝食不忘,故操弄不过一二曲,则其奥 穷。至于调虽十数,而意俞妙”。明代萧鸾的《杏庄太音补遗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