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美术七上第五课《耕牛·战马》

第五课 耕牛·战马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临摹,了解中国画中牛、马题材的表现意义,古代牛、马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及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和线条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概括表现力。操作

· 第五课耕牛战马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临摹,了解中国画中牛、马题材的表现意义,古代牛、马在人们生活 中的位置,及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和线条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形象的概 括表现力。 操作目标:尝试运用线条的变化,临摹一头公牛,呈现公牛的不同质感及神情,提高学生的 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中国画简淡的风格,发展学生对中国画的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绘画主题与历史发展的综合。 教学难点:主观情感与线条的表现性相结合。 1 教学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画笔等。 学生:素描纸、画笔等。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 图片赏析:各类美术作品中的牛、马形象,通过图片,揭示课题《耕牛战马》 二、 授课课程 1、 讨论分析 (1) 你知道哪些有关牛、马题材的美术作品? 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野马、汉画像砖中战马、唐代的浮雕《昭陵六骏》、敦煌壁画耕牛、毕 加索的雕塑《公牛》、李可染的《牧牛图》。。。。。。可以看到牛、马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可以 感受到人们与牛、马的深厚情感。 (2) 中国绘画中的牛、马又是如何表现的? 从《五牛图》中看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从《五牛图》中看神奇的线条。 2、 思考欣赏 (1) 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是如何划分的?工笔、写意、工兼写。 《五牛图》,工笔画,画面工整、古朴,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 互异。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唐朝的牛 也契合了当时的审美风尚,都很丰腴,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有着浓郁的田园气 息。 2 ()《五牛图》中各自的造型是如何展现牛的性格的? 韩滉对牛的结构比例及透视关系的把握很准确。无论是正面站立,还是回首顾盼,都处理得 生动巧妙。画家通过牛的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 爱喧闹的、胆怯谨慎的。通过低头悠闲地食草、翘首前行、回顾舐舌、纵趾而鸣、端庄缓步 而行,令人回味无穷。 (3) 牛的性格特征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有那些? “” 牛,勤劳的象征。鲁迅先生曾自喻为牛,手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 “” 句为自己的座右铭;毛泽东、周恩来都曾自喻为牛;齐白石则自称耕砚牛,李可染一 “” 生酷爱画牛,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师牛堂横幅,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人们对牛的莫大喜爱。 “” 牛除耕田外,还常拉车;牛还曾多次奔赴战场,历尽杀伤,如燕将早横功就是指古 “”“” 代的一场著名的火牛战。放牛归马则指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

腾讯文库苏少版美术七上第五课《耕牛·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