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实题虚写 与 虚题实写"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指出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艺术在表现(空间)上的特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仅以王之涣
实题虚写 与虚题实写 "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指出诗歌、戏曲、绘画、 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艺术在表现(空间)上的特点是虚实结合、虚 实相生。仅以王之涣诗《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 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屋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 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诗作从实处着 笔,凭虚传神。 这里的"虚""实"我们将其通俗理解为: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 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以李贺诗《将发》来说明:"东床卷席罢,护落将 行去。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 写。那么前路如何,诗人心中又在想什么,这层意思没有直接说,诗人只是写 了眼前的景。秋色空旷辽远,弥天漫地;月光如水,洒满路途,似乎没有尽 头。这就是虚笔。 笔者想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探求高考作文的一点写法,以解除部分考生 的困惑。 以下有两则材料,阅读后,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处处会留下脚印:路上桥下,街头巷 尾…脚印或许不会磨灭,但是,路已改了,桥已塌了,街已没了,巷已变了… 我们还能捡拾过去的脚印吗?许多事物随时间的脚步走过,也都留下了自己的 脚印,你能联想到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