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国行政腐败因素及应对措施
剖析中国行政腐败因素及应对措施一、行政腐败的界定所谓的行政腐败是指国家行政人员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是权力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异化和失控现象。具体说来:第一,行政腐败的动因是权力的行使为其带来的利益
剖析中国行政腐败因素及应对措施 一、行政腐败的界定 所谓的行政腐败是指国家行政人员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是权力运作过程 中发生的异化和失控现象。具体说来:第一,行政腐败的动因是权力的行使为其带 来的利益。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如果权力主体运用权力指向公共利益,权 力运作则有合法性;反之,违法的权力运作若指向个人私利,行政腐败就会产生。 第二,行政腐败的关键是权力的异化--公权私化。公共权力所维护的应是公共利 益和国家利益,当权力主体丧失自身内在的自律或者外界监督约束无力时,权力的 异化导致权力的腐败。 二、有关“公共选择理论”的概述 1.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公共选择理论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詹姆斯布坎南和 戈登图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作为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新的支流学派而形 成。所谓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 基本特点是以“经济人”的假定为分析武器,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 决定和支配集体行为。公共选择的经济人假设和政治交易理论是将将经济决策和政 治决策纳入了统一的框架。 2.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理论。经济人假设。所谓经济人假定是指作为一个人,无论 他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使个人的满足程度 最大化为最基本的动机,亦即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特点。政府中的官员同经济人一 样是有理性的、自私的人,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自利的动机。这种动机使官员像在 经济市场上一样,在政治过程中追求着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并导致公众利益的扭曲。 交易政治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把政治过程看作是一个相互交易的过程。选民在选 举中以政治本身为手段,把估价和喜爱投入交易并利用政治规则把个人效用加总为 主流民意,向政府施压,以期得到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政治家与官僚 则获得了权力以及由权力衍生的其他好处。在这个框架中“政治制度”就像市场制 度,“政治家”就像企业家,“公民”就像消费者,“选举制度”就像交易制度,“选 票”就像货币,两种行为具有统一的内在动力和行为模式。方法论个人主义。微观 经济分析出发点是个人,形成个人主义方法论。公共选择理论把个人同样作为集体 行动的出发点,将个人的选择或决策当作公共选择或集体决策的基础。经济过程与 政治过程是类似的,在政治过程中同样是众多个人通过政治市场的行动导致了一系 列政治结果。因此,政治学研究和政治行为分析同样可以采用个人主义分析方法。 三、行政腐败的原因: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 1.“经济人”角度的分析。布坎南认为,每个“经济人”都具有理性,都追求自身利 益的最大化,具有自利性。他支持政治市场的概念,认为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 人,其作用是弥补政治市场的不足,并使所作决策的社会效应比政府干预以前更 高。作为“经济人”,这些行政人员必然以个体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他们以自利 为行为原则,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在行政组织中, 行政人员会通过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博弈来决定其遵纪守法还是贪污腐败。在我国, 我国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受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遵纪守法与贪污腐败相比, 前者的收益比后者小,在腐败的高收益,低成本的现实情况下,行政人员做出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