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试卷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学家宇文所安谈及中国古典文学时指出:“古典作家的创作动力,来源于对不朽的期 许。”所谓不朽,即是时间消弭的印痕,抹除生与死的界限,借助作品一次次地被翻阅,作 家被读者不断地记起并评价。这样,古典作家的身躯虽不复存在,但其精神记忆永不消逝。 其实不单单是文学,任何一种艺术都带有对不朽的渴望。如果说作家书写的记忆是内在 的、抽象的,那么,建筑家通过建筑表达出来的记忆则是外在的、具体的。建筑应当是诗意 的栖居之地,除了实用之外,更应该有种意义上的指归。这就是说,建筑不单纯是技术的, 还包含着人文性和历史性。古建筑和城镇也就是在这种意义上,应当重新被记起和修复。 古建筑作为一种记忆,能提醒我们曾经发生过什么,那些伤痕累累的建筑,控诉着战争 的残忍和无情;那些宗教气息浓郁的装饰,表达着先人对宗教的痴迷;那些风格新奇的哥特 式建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性。正如作品《时光之魅——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中 写的那样,“历史建筑受到保护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历史价值,也因其固有的美、建筑质量及 教育价值。”我们能在古老建筑里看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它既有外在的建筑形式,又 包含着深远的精神含义。我想,若我们徘徊于某一个陌生国度,能迅速辨认出这是属于哪一 国的建筑,那这个国家的建筑记忆便构建起来了。因为这些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和审美,决定 了它只能属于这个国家。 保护建筑和城镇并不是一时就可以完成的,它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事情。古建筑、古 城镇因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原有特色和记忆,但要 做到完全意义上的保护显然不太现实,保护本身,就是在改变原有的历史肌理,大多数建筑 家就只能在保护和破坏之间寻找平衡点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速度也紧追其上,新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但这并不代表可以盲目追求新潮建筑,随意舍弃古建筑和城镇。对一个民族来说,古建筑和 城镇才是根本,它不仅拥有自身的美感,更铭刻着一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我们要建 设文化自信,建筑和城镇保护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梁思成先生一生致力于建筑和城镇保护,他曾对学生说:“古建筑和城镇绝对是宝,而 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梁思成先生深感古代建筑和城镇的伟大,他不遗余力发掘 和保护被遗忘或者濒临消失的建筑。他知道,这些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些也都属于我们每一 个人。像北京城墙、佛光寺、应县塔等,都已不单纯是外在的场所,而是内在心灵的完美展 示,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和内在心灵史。 唯其如此,保护中国建筑和城镇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 在于建筑背后所带有的各种记忆。人是短暂的存在,但借助建筑、哲学、文学等等,我们或 许能够超越这种短暂性,去追寻自己和人生的根源,从而获得长足记忆。中国建筑应当回归, 应当凸显中国本土的建筑特色;建筑家应当担负起保护的重任,在重视历史肌理的同时,适 度融进当代创造性,让建筑和城镇成为一个国家长久的历史记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