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非言语传播学微信表情情感表达分析

非言语传播学微信表情情感表达分析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微信类的社交媒体霸占了中国人使用手机的大半时间,而在微信类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表情图标辅助文字表达语气与情感的行为则鲜有研究。在非言语传播学理论视角下

非言语传播学微信表情情感表达分析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微信类的社交媒体霸占了中国人使用手机的大半时间,而 在微信类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表情图标辅助文字表达语气与情感的行为则鲜有 研究。在非言语传播学理论视角下,微信环境内的表情图标对文字表达起到了语 气增强、软化和明确三种修饰作用。 关键词:表情图标;非言语传播学;网络媒介传播 1表情图标(Emoji)的发展沿革 1982年9月19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学校论坛上发帖, 建议使用“:-)”在文字之后来表示玩笑意,使用“:code),使表情图标可以跨 不同系统、不同平台进行传播。表情图标常常被称为表情符号的“升级版”,并 且在逐渐替代后者(Pavalanathan&Eisenstein2016)。2007年,安卓系统使用了 表情图标,2009年苹果的iOS系统也更新了600余个表情图标。于是在移动互联 网爆发的几年内,表情图标的使用席卷了全球——包括微信、微博、脸书 (Facebook)、推特(Twitter)等在内的社交网络平台都允许表情符号的使用。 现如今,表情符号已经成为网络传播中沟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牛津词典》甚 至将2015年年度词汇的殊荣颁给了全球网民最爱的“笑哭”表情。2017年中山 大学一项统计显示,仅在QQ平台,一年被使用最多次数的表情“呲牙”就被使 用了303亿次。足见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表情图标的火爆程度。 2文献综述 非言语传播学研究面对面交流场景下,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距 离、语气等语言文字本身以外的传播内容。学界认为,非言语传播是面对面交流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后天养成的沟通模式,且通常是说话者在无意识的状态 下表现出来,因此格外真实。在网络沟通中,表情图标以及早先时期的表情符号 代替了面对面交流中的非言语传播因素,辅助网络媒介上的文字沟通。Churches, Nicholls,Thiessen,KohlerandKeage一项调查显示,表情符号和面部表情有着 类似的表意效果:成年人在观看表情符号时,所激活的大脑皮层部分与观看人类 面部表情激活的皮层部分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识别是后天养成而非先天 存在,因为相同实验下,婴儿却没有出现相同的结果。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表 1

腾讯文库精编非言语传播学微信表情情感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