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适应性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适应性检测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3. 07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
届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适应性检测卷 2024 全卷满分分。考试用时分钟。 150150 2023. 07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 行观察、探 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 测定了冬至、夏至、春 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 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 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 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 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 能与价值。 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 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 ・ 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 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依 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 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 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 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 本”的时 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 定的农事节律。与 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也就会 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 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 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 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 们多彩生活 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 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 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 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 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 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到郊外举行 隆重的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 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 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 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儿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 气习俗活动。如饮食习俗,比较著名 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 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 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 同时,围绕二十 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这个体系 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 程,需要各种自然 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 的形成。 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 人合一,并 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 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 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构 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 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化肥与农药在 作出贡献 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等。环境污染 的现象日益突出,保 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 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 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 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 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等生 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 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