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吉林省实验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仁”,是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吉林省实验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是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就连孔子的三位高足, 理解也有高下之分。《荀子》记载,孔子问:“仁者若何?”子路认为,“仁者使人爱己”。孔 子的评价:“可谓士矣。”这个评价已不低。子贡认为,“仁者爱人”。孔子的评价:“可 谓士君子矣。”这比对子路的评价高了一层。颜渊认为,“仁者自爱”。孔子的评价:“可 谓明君子矣。”显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评价。 为什么孔子高度肯定“仁者自爱”?这是因为,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 爱、自尊、自立的人,而一个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他就会爱人,也容易赢得他人的爱。儒家的这一理念对我们 今天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很有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 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 切的问题之一。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 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提倡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 就是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 中国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坚持并不断增强中华文 化主体性,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养料,滋润、丰富和繁荣、发展中华文 化。 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在数 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 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 所用。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 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 关注不够,而西方文化却占极大比重。这是有失偏颇的。 《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周游到卫国,看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弟子问:下一步该 怎么发展?孔子曰:“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该怎么办?孔子曰:“教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