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高中哲学十种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其分析

[经典]高考哲学十种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题型一: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什么)哲学道理(或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此题型要求同学们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这类

[经典]高考哲学十种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 题型一: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什么)哲学道理(或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此题型要求同学们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 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这类题发挥的自由大、难度大、灵活性和综合性强。 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我 们所学的哪些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原理。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 样体现你所归纳的原理的,通俗的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这种题型有时会缩小考查范围,如体现什么唯物论原理、什么辩证法原理、 什么认识论原理、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 例一:(2000年全国高考政治卷第34题) 云南省地处边长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少份。该省经过 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 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三大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云南省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论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和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原 理。同学们要注意材料的两个中心:第一,该省领导对本省的分析,既看到优势, 又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思想;第二,根据本省状况制定发展战略,体现 了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1)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于省情,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的态度。(5分)(2)在分析省情时,既看到优势,也看到劣势,体现 了一分为二的精神。(4分) 注:考生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酌 情给分。 例二:(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39题) 气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 密切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 象部门一年便可为该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了专业的气 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回答: (1)2002年夏天,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取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 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腾讯文库经典高中哲学十种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