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文化研究论文
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_文化研究论文 摘要: 中国 传统的“诗性文化”产生于“亚细亚的古代”人与 自然 、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未经彻底分化的“早熟”状态,其主要特征为:(一)在所有的 艺术 产品中
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_文化研究论文 摘要: 中国 传统的“诗性文 化”产生于“亚细亚的古代”人与 自然 、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未经彻底分 化的“早熟”状态,其主要特征为:(一)在所有的 艺术 产品中,诗歌具有 主导和扩散的地位。(二)在所有的文化产品中,艺术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 位。(三)“礼乐文化”的行为准则使人们的言谈举止均具有着艺术的特征。 (四)“世俗文化”的信仰空缺使艺术具有了准宗教的功能。(五)属于汉藏 语系的民族语言所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和 音乐 性特征与艺术的表达之间有 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上述特征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 来重新理解传统文化,而且对当今中国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启 发意义。 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性,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的特征。说到 中华民族,人们常用“诗性民族”、“泛美文化”等概念加以概括,然而这些 习而不察、用而不知、语焉未详的概念背后究竟有多少根据呢?对于它们的理 解是否有助于我们的文化反思呢?笔者在《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一书中曾 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做过一番简单的比较,认为由于“古典的古代”与“亚 细亚的古代”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使得西方人在进入文明时代的 进程中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分裂得比较彻底,从而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 的也将感性和理性分裂的比较彻底;而中国人则更多地保存了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天然联系和原始情感,从而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也更多地保持了 感性和理性相互渗透的原初状态。表现在文化结构上,西方人以相互对立的两 极最为发达,在感性方面有 体育 ,在理性方面有 科学 ;而中国古代既没有 奥林匹克式的体育传统,也没有毕达哥拉斯学派似的科学精神。相反的,在中 国的文化结构中,艺术和技术则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无论艺术还是技 术,都既非单纯的感性,也非纯粹的理性,而是将二者统一在一起的。这不仅 符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而且也为“诗性民族”、“泛美文化”等课 题的研究廓清了一些障碍(详见拙作《多为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第五章,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从艺术产品、文化产品、行为 方式、信仰方式、语言特征等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并在进一步反思我们自近代 以来在艺术和美学方面所走过的弯路。 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首先是因 为“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春秋的“诗经”到战 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 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 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 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提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正含义, 是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大 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其次,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不仅是因为诗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而且也由于以诗为灵魂的艺 术精神影响和左右着艺术之外的文化产品。在感性活动方面,中国的体育并不 以开发人的肉体极限为目的,也从来不陷入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而是在感性 宣泄中强调理性的制约,在肉体的拼搏中注重智慧的较量。中国的武术不同于 西方的拳击,它不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要打得巧妙、打得漂亮。即要在 花拳秀腿之中创造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最能代表中国体育精神的不是足 球,而是太极拳,它不是一种忘乎所以的肉体迷狂,而是强调身与心的统一、 气与力的和谐。直到今天,我们在国际体育竞赛中的强项大都带有艺术的成 分,如体操、跳水、技巧之类,而在足球、田径等单纯感性较量、张扬肉体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