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养气章疏解

《孟子?公孙丑上》“知言养气”章疏解 孟子说告子不动心之道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邵康节说观物是“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勿求于心”,“心”作“求”的

《孟子?公孙丑上》“知言养气”章疏解 孟子说告子不动心之道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邵康 节说观物是“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勿求于 心”,“心”作“求”的宾语,“观之以心”,“心”作“观”的主语,“于”和 “以”一字之差,所要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朱子在注解“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 得于心,勿求于气”时大概是把“于”当作了“以”,认为心不求“言”与“气”, 悬空守着一颗心,即是告子所谓不动心。朱子错解了告子之不动心,对孟子“知 言”、“养气”的理解也有偏差。 当公孙丑问“不动心有道乎”?孟子先说了北宫黝和孟施舍的不动心之道,并 说:“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 也”。朱子说北宫黝“盖刺客之流,以必胜为主,而不动心者也”,孟施舍“盖力战 之士,以无惧为主,而不动心者也”。这样解释无法说明孟施舍比北宫黝更能守约。 北宫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是在空间上泯灭对象之间的差别,但 还有对象存在,其养勇之道是“恶声至,必反之”,本质上是一种应激反应,通过一次 次的反击而培养了无所畏惧的勇气。孟施舍养勇之道是“视不胜犹胜也”,其守约 更表现在时间上,“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而孟施舍在两军阵前 能视有若无,不计较后果而主动出击。朱子说“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也 是推得稍过。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日 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并不是笃信圣人,而是认为进德 修业有本末先后之分,“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先要 博学于文,然后才能豁然贯通而守约。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吾日三 省吾身”;“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曾子反求诸 己,所谓“有若无,实若虚”,即“博学于文”与“约之以礼”是交养互发、一以贯 之的。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孟子委婉地道出了子夏不如曾子守约,不像 荀子批评思孟学派一点不留情面。曾子说,“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

腾讯文库知言养气章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