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教学案例正
《乡愁》教学设计杨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有感情地读诗,把握诗歌情感,想象诗歌画面。2.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
《乡愁》教学设计 杨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有感情地读诗,把握诗歌情感,想象诗歌画面。 2 .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2 、想像画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味诗人浓郁的乡愁,感受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想像画面,体会诗人思乡爱国之情。 三、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浓郁的乡愁,感受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 四、准备 《乡愁》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走进诗歌 “” 播放《思乡曲》,以屈原《九章》中狐死必首丘导入。 二、一唱三叹,诵读诗歌 1 .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揣摩:怎么朗读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2 .学生交流初读体会:怎么朗读才能表现出诗人的愁绪? (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思念家乡,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这就决定 学生讨论、明确。 了语速应该是稍慢且舒缓;至于节奏,四节是一致的,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 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轻重音的处理,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 强调,如轻读“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更能衬托出乡愁的厚重。) 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穿插教师点拨、范读。 (点击课件,播放录音) , 3 .听配乐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轻重音。 4 .指名学生再读。 5 .学生齐读。 三、想像画面,感受诗歌 1 .感知内容,思考问题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