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
年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高三语文下 2020 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 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 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 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 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 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会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 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②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 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 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 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 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 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 重大理论意义。 ③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 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 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 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 “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 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 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 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 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 “志”。 ④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