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语言表达教案

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语言文字运用第一组(-)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共11分)卫夫人教王羲之时,是住在靠海的南方,在南京或浙江一带。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河海,感觉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2023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一组 (-)语言文字运用 I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共分) 182011 卫夫人教王羲之时,是住在靠海的南方,在南京或浙江一带。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河海,感觉得到河海的 潮汐,感 觉得到“崩浪”。涨潮时的波浪,一波带一波、一波又带一波地涌动过来,到了岸边, 忽然所有的浪撞击崩散,像惊涛 裂岸,崩起一片浪花。 学书法的王羲之已经不再是小孩,他见识了岩石坠落的重量速度,见识了地平线上层云的滚动,见识了 深山里万 岁枯藤的 他的生命累积了丰富的感觉,累积了宇宙万物的现象与故事。他认识了斫 o 断的犀牛角、象牙,他认识了射箭时弓弩被拉开后巨大的力量与弹性。 一个引导生命美学的老师,在最后的课程里,也许不需要做太多 o 卫夫人是和王羲之一起站在河岸或海岸边吗?他们一起聆听着潮汐的涨退,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月圆 或月缺, 黎明或黄昏,潮汐涨退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沙”“沙”,如同蚕噬桑叶;有的“轰”“轰”, 站立在岸边,老师和学生都体会到了 “崩浪”的沉着力量。这力量和“百钧弩发”的爆发力 不一样;“崩浪”是 更内敛、也更含蕴于内在的力量,源源不绝,生生不息,是奔向最后宿命的一击。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分) A(3 汹涌 A. 顽强 诠释 震撼人心 汹涌 B. 坚强 诠释 惊心动魄 澎湃 C. 坚强 解释 惊心动魄 澎湃 D. 顽强 解释 震撼人心 解析:“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或形容声势浩大,气势 雄伟。由 后面的“崩浪”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猛烈,“汹涌”更符合语境。“顽强”,坚强,强硬。“坚强”, 强固有力,不 可动摇或摧毁。两者意思基本一致,但“顽强”表达的强度更深,与文中的“万岁枯藤”对应, 更符合语境。“诠 释”,说明,解释。“诠释”是书面用语。“解释”,分析阐明,或说明含义、原因、理 由等。文中卫夫人教王羲之 书法,要求体悟深、广,“诠释”更符合语境。“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 心震动很大。“惊心动魄”,形容使 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后形容使人感到十分惊险、紧张。文中“体会 到了 “崩浪””,指这件事对人震动很大, “震撼人心”符合语境。 19 ( 比喻具有相似性,画横线句子以“惊涛裂岸”比喻“浪撞击崩散”,是否矛盾?为什么? 分) 不矛盾。 .4(1 分)①画横线句子以“惊涛裂岸”比喻“浪撞击崩散”,看似本体、喻体一致,实际是指浪崩 散像惊涛使岸裂开那 ( 样,本体是浪崩散,喻体是岸裂。②本体喻体不一致,写出了浪之间撞击的猛烈,更直 观、形象、生动。点 12 分, 点分) 23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有的如同蚕噬桑叶那样‘沙''沙’地响,有的如同万马奔腾那般 ‘轰''轰'地 . ( 响。”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分) 4 ( 原文画波浪线句子为短句,与文段句式一致;分)原句更具有节奏感,能起到突出的作用。分) (二)语言 2(2 文字运用 H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共分) 21229 历史上,石钟山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主声派,二是主形派,三派是主张形声结合的。究竟哪一种说法 更为科学, 更符合实际呢? 有微博博主认为,石钟山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它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因长期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地我 水及地下 水的溶蚀,而造就了奇特的岩溶地貌;特别是山的下部受到江水湖水及地下水的冲刷溶蚀,其山体 下部几乎被掏空,呈 中空之状。另外,山体外形上尖下圆,孤峰处于江边湖畔的 平原上,宛如洪钟覆地。山下石钟洞,乃穹形溶洞,当长江与鄱阳湖水灌注溶洞之内,风兴浪作,水波 连续猛烈 地冲击洞顶与四壁,砰匍之声回环四起,余韵绵绵,犹以物击钟,声布四方。 ② 可见,①,乃石钟山取义得名的真谛。 o 21 (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分) 4

腾讯文库202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语言表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