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三体文字匾额悬挂了多少年
天安门三体文字匾额悬挂了多少年? 《大清会典事例》)。因此,三体文字中满文居中书写,表明清统治的重要地位。由此推断,顺治八年由承天门易名天安门时,应以满文为主,换言之,就是先用满文命名,后有汉
天安门三体文字匾额悬挂了多少年? 《大清会典事例》)。因此,三体文字中满文居中书写,表明清统治的重要地 位。由此推断,顺治八年由承天门易名天安门时,应以满文为主,换言之,就是 先用满文命名,后有汉蒙之译文。根据匾上仅存的一点满文笔画痕迹,仍可辨认 出满文是:“天的、安宁、太平、使……的之、城门之门。”若按满语的语法直译 即为“天(的门)使安宁太平之门”。由此“天安之门”四个字很可能是对满文四 个单词的对应直译。因此,“天安之门”之称是汉满文译法上的问题,习惯上(包 括史书记载)仍称“天安门”。 1644年,清兵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之后,对原明宫殿等建筑上的匾额进行 了改造,目的就在于配译上满文,有的同时配译上了蒙文。随着清朝在全国的统 治地位日趋巩固,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为了削弱其他民族的势力,不知何时又将 匾上的满汉蒙三种文字变成了满汉两种文字。天安门匾额就经历了这次变化。由 于变成两体、字迹相应变大,“天安门”三个字已变成楷书,“天”字的宽度,由 篆书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几乎放大了一倍,字体苍劲、浑厚。满文的 书写亦相应变宽,使匾额显得更加庄重。 1900年,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接管故宫外朝的北洋政府, 将故宫三大殿往南,包括东西两翼的文华殿、武英殿、午门、端门、太庙、社稷 坛等所有的匾额一律砍掉满文,只留汉文一体居中书写(位于南池子大街路东的 皇史宬除外,因该处按规定仍属逊清皇室所管辖)。所以,现在故宫外朝与内廷 的匾额是两种形式,前者是汉文一体,后者是满汉合璧。 天安门匾额同样也经历了这次变更。该匾变成汉文一体之后,一直在天安门 上挂到解放前夕,也就是换上国徽之前。因此若从顺治八年制匾开始,到1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