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会宁一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致”是达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的境界。什么是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会宁一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致”是达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 和”的境界。什么是“中”与“和”呢?董仲舒认为:“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意为“中庸、持中”,尤其强调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尤其强调不同对象彼此相应无碍,达到 和谐。换言之,无论是人、事、物,还是观念、道理、方法,如果偏离了中和,就会走极端, 失去平衡,产生偏差。“致中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 “致中和”在修身养性方面蕴含着内外两个方面。“致中”是向内的功夫,要求起心动 念以及行为方式时时刻刻都能达到中正和谐的状态;“致和”是向外的功夫,要求在待人接 物时能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只有经过逐渐积累,一个人才能把向内的“致中” 与向外的“致和”贯通起来,达到“致中和”,从而不断提高生命境界。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致中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性情的中和,通过修身养 性、涵养性情,达到个人内心的中正和谐;二是社会群体的中和,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 会和谐;三是天地自然的中和,个人生命与天地生命相互感应,达到天人合一。 “致中和”虽然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如同《大学》所说: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关键是要使自己的 行为趋向中正无偏。孔子认为“过犹不及”,一个人要实现中庸之德,就要“叩其两端”, 没有过和不及这两种偏执的状况。就人际关系而言,则要坚持“和为贵”。“和为贵”的思 想使中国人习惯于做事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并最终变成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为贵” 不但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成为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和平是社会发展、国家安定、天下和谐的首要条件。 “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熔铸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中,内化于中 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当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这一过程中,对“致中和”这一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