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典型概念的嬗变
典型概念的嬗变本文 一、典型人物 清末民初,王国维和吕思勉等人已经涉及了典型观念。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说:“科学上所表者,概念而已矣。美术上之所表者,则非概念,又非个像,
典型概念的嬗变 本文 一、典型人物 清末民初,王国维和吕思勉等人已经涉及了典型观念。王国维在《叔本华之 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说:“科学上所表者,概念而已矣。美术上之所表者,则 非概念,又非个像,而以个像代表其物之一种之全体,即上所谓实念者是也,故 在在得直观之。”①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 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 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譬诸‘副墨之子’,‘洛诵之孙’,亦随吾人 之所好名之而已。善于观物者,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今对 于人类之全体,而必规规焉求个人以实之,人之知力相越,岂不远哉!故《红楼 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 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②吕思勉在《小说丛话》中说:“小说所描写之人 物,为代表主义。”“善读小说者,初不必如今之人,屑屑效考据家之所为,探 索书中之某人即为某人,某事即隐某事,以其所重者,本不在此也”。“评《红 楼梦》者甚多,予以为无一能解《红楼梦》者,而又自信为深知《红楼梦》之人, 故借论小说所撰之人物为代表主义,一诠释之”。③在我国,最早直接使用“典 型”和“典型人物”这个概念的是鲁迅。1921年,鲁迅在《译了〈工人绥惠略夫〉 之后》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他做成若干小说,都是驱使那革命的心理和典型 做材料的。”当社会上还没有出现赛宁这样的人物时,阿尔志跋绥夫就以诗人的 敏感预先在他的小说《赛宁》中描写了这种典型。“批评家的攻击,是以为他这 本书诱惑青年。而阿尔志跋绥夫的解辨,则以为‘这一种典型,在纯粹的形态上 虽然还新鲜而且希有,但这精神却寄宿在新俄国的各个新的,勇的,强的代表者 之中’”。“诗人的感觉,本来比寻常更其锐敏,所以阿尔志跋绥夫早在社会里觉 到这一种倾向,做出《赛宁》来……阿尔志跋绥夫是诗人,所以在一九〇五年之 前,已经写出一个以性欲为第一义的典型人物来”。④成仿吾1924年在《创造》 杂志上发表的《〈呐喊〉的评论》,从英文翻译使用了“典型的性格” (typ-icalcharacter)这一概念。他说:鲁迅前期的作品,“有一种共通的颜色,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