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七年级语文下册10木兰诗教案新人教

10.木兰诗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

10.木兰诗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 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 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2、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学生疏通文义;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 (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 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 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 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 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美 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导入新课。 2、简介《木兰诗》及《乐府诗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 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 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 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 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 “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 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 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学生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

腾讯文库春七年级语文下册10木兰诗教案新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