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碳吸存及分布的中期报告
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碳吸存及分布的中期报告概述:该报告主要针对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的碳吸存及分布情况进行中期调查和分析。研究表明,各造林模式的碳吸存和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同时也对生态系统
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碳吸存及分布的中期 报告 概述: 该报告主要针对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的碳吸存及分布情 况进行中期调查和分析。研究表明,各造林模式的碳吸存和分布情况存 在差异,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气候变化的应对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样线法和样地法,选取湖南会同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森林 和退耕还林地,调查森林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等指标,计算出碳吸 存量。 研究结果: 1.湿地松林碳吸存量最高,为58.7t/hm²,其次是杉木林 (37.5t/hm²)、毛竹林(23.3t/hm²)、桉树林(20.4t/hm²)、退耕 还林地(11.3t/hm²)。 2.湖南会同退耕还林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低于各造林模 式,但其有机碳贮存量比较稳定。 3.各种树种和林分年龄阶段对碳吸存的贡献不同,杉木林和桉树林 在年轻阶段贡献较大,而湿地松林和毛竹林在中老年阶段贡献较大。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的碳吸存和分布 存在差异,湿地松林有利于提高碳吸存量和碳吸存效率,但需要注意湿 地保护;退耕还林地虽然碳吸存量较低,但也对当地生态系统恢复和气 候变化应对有积极作用。因此,应在选择造林模式时,考虑到当地自然 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