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语文S版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 刺意义和教育意义。《拔苗助长》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课文。就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 认识能力,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必须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体验直接 联系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从而明理。 语文学习应时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带到生活中。本片段 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参加拔草的感受,利用已有的经验体验劳动的辛苦,再让学生 演"筋疲力尽"可谓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唤醒了生活场境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沟通了 书面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发了学生与语言文本的对话。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实现对语 言文字的理解。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 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 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也指出:"只有关注 学生的潜在性,才会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在这里我摒弃了以往教学寓言时, 把隐含的寓意用语言向学生描述的做法,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演、去说、去感悟、去体验,让 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拓展。在轻松、愉悦的表演中、笑声中,他们的潜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挖掘出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类似"拔苗助长"的现象,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育,这些是我 始料不及的,但这又仿佛是必然的,因为我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翅膀,还给他们展翅腾飞的空 间。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想说,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 就能释放潜在的才能,在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教材"只会令课堂产生窒息,"用教材教" 才能凸显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应抛开一切杂念,做课改全心全意的拥护者,去追求教学 合一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