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摘(历史)溥仪我为何遣散太监
溥仪:我为何遣散太监从前若想到宫中当太监,就要认师傅,一般是在入宫时须得认一名宫中在职的太监做师傅, 自己再以徒弟身份拿出一些钱来,买个名字而进入宫中。当时把这种名字叫“钱粮名字”。 其次是“御制名字
溥仪: 我为何遣散太监 从前若想到宫中当太监,就要认师傅,一般是在入宫时须得认一名宫中在职的太监做师傅, 自 己再以徒弟身份拿出一些钱来,买个名字而进入宫中。当时把这种名字叫“钱粮名字”。 其次 是“御制名字”。这是当某一太监,能够在偶然幸运下,被选中为伺候君王的“御前太 监”时, 那么,他就有可能得到皇帝的赐名之恩。 太监在宫中当差时,固然是有尊卑之分,但在宫外,他们却有一种“行会”式的互 相 扶助组织,在这种组织中,也有相当的公积金,供作他们之间的养老、埋葬之用。都是在 有钱 者多摊,无钱者少摊或不摊的精神下,积年累月设置起来的。例如,在北京西郊海淀附 近,就 有一个“太监公墓”,并且在那里还有专门看守坟墓的人(不是太监),一直到了民国 十六七 年的时候,仍是如此。 在清朝旧制中,每一代皇帝,照例要有一名太监替皇帝去当喇嘛。这种“太监而喇 嘛” 的人,当时叫做“替僧”。凡是选中为“替僧”的人,便可过一辈子不劳而食的寄生生 活。我 在宫中时,就有一个照例的“替僧”。他的任务是除了按照规定一个月念上几遍藏经 之外,其 余的日子就是身上穿着喇嘛的服装,手中提着鸟笼子,到街上游逛作消遣的。 我由于年岁的增长和所受的惟我独尊空气的“潜移默化"脾气也就与日俱增起来。 因 之任凭自己的喜怒责打太监的事情,也一天天的多起来了。发完脾气之后,随之而来的便 是疑 心生鬼,总害怕受到责罚的人会要怀恨和图谋报复。真是除了自己之外,差不多到了别 无可信 之人的程度。 后来,在年夏初某晚,在清宫西北角方向发生了很大的火灾,就在几小时之 内, 1923 便把“建福宫”附近的“静怡轩”、“吉云楼”等地方烧成一片焦土。 虽然在当时只以“失慎”二字了事,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由于我在“建福宫”西花园 内 “敬胜斋”小戏台内看了电影的缘故,所以才使电线走的火。但是我已经多少年没有在那 里看 电影,所以,我总疑惑是有些太监盗窃了其中的古物珍品之后,为了灭迹才放的火。我 对于太 监的疑团愈积愈深。 不久,又在我所住的“养心殿”东套院的东厢房“无逸斋”的窗户上,有人在夜间 塞 上了一团棉花,点上了火,幸被另外的太监发现,立即把它扑灭。不料却又听到一种完全 出乎 我想象的怪话:有些太监竟在背后偷传这次的火,是我自己放的。我听了这样的话以后, 已不是 再生太监的气,而是害怕起太监来了。我想:太监既是把我恨到这种程度,谁敢说他 们不能聚 众谋乱或是对我施行暗害呢?既是如此,倒不如先发制人,把太监一齐驱逐掉。 终于在某一天我下定决心,就在当日一天之内,除了在三位太妃及我妻子处留有少 数 太监之外,把宫中几百名太监都遣散了。至于他们被遣散之后,如何还乡和维持目前的生 活, 我是连想也没有去想。 不料我这种神经质所引起的驱逐太监的这件事,却被当时各报纸当做一种引人入胜 的 好材料,竟自把它大加美化,差不多都刊出大字标题,写着“废除了几千年以来太监制度 的英 明举动”等字样。我对于这种预料之外的不虞之誉,丝毫也未感到什么受之有愧,居然 也大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