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志总结打印版
导言古代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中国、印度、___和欧洲)中国建筑体系以住屋(宅、宫)为根本。单座建筑而言,以间为单位群体关系而论,以院落为单位,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
都成了建筑演变的起点。 导言 ___ 古代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中国、印度、和欧洲) 中国建筑体系以住屋(宅、宫)为根本。 __ 宋朝,三重城的形态,厢坊制宫城接近都城,宫前千步廊、工字殿、雉门五凤楼,以 单座建筑而言,以间为单位 及文人园,理学和庄园经济影响下的城乡聚居制度等,基本上为元、明、清所继承和发 群体关系而论,以院落为单位,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 展。然而。因为军事上原因,文化中心南移,因而两宋之际的木构建筑在风格较之前代 群,以纵横道路相分隔,沿着水平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厢坊或街坊,进而聚合成以 显得秀丽醇和。渐趋江淮和华南地域特征,与西北和华北地区延续唐风的辽朝建筑风格 皇宫(王宫)或衙署为中心的城市。 有所不同。这样一种差异首先是由地域因素造成的。又譬如金朝建筑,在黄河南北分别 趋于宋朝和辽朝风格。所以在技术基础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古代建筑的变迁,主要是地 决定中国建筑的根本因素 : 1,建筑的制度 __ 域文化的差异使然,即主流文化在空间中,使建筑也吸收了不同的地域特征,而朝代 “”“” 2,形下器,形上道 的更替却不一定是建筑演变的分野。 3,以形喻意玄学(巫术) ___ 元朝,文化大交融。喇嘛教和教建筑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兴盛一时。都城建设复兴周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体。物质基础主要体现在木质的构架、装修和以生土为主的台 王城制度。 基和围护(墙)上 18世纪中叶英国人钱伯斯《中国的建筑设计》 木构建筑是近似于现代排架,梁柱式结构。 英国的弗莱彻权威的《建筑史》有关建筑之树的描绘。 榫卯铰接,构架、铺作、柱子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抗震和抗风性能。 对东方考古热:英国人斯坦因 柔曲之美:双曲的屋面,挠曲的屋脊,翘曲和生出的翼角,卷杀的月梁、梭柱、斗拱等 德国的勒考克 等 法国人伯希和及格鲁塞主要局限于砖石和生土的塔,石窟、崖 ___ 墓等,而的木构建筑了解甚少/ “” 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期,茅茨土阶和拓扑空间 __ 伊东忠太的《东方建筑研究》、《中国建筑史》《建筑装饰》大量涉及木构架形制 中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基础是周朝建立的。 “” 三礼图中国最早描述建筑制度的, 1929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整理出版了《营造 “”—— 官式建筑的开端秦汉。古代建筑体系的成型期定在汉代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__ 法式》等建筑古籍,年代由苏州民间营造世家姚承祖所撰写的《营造法原》一书,总 “”“” 魏晋时又修正汉制,如宫城近于中轴北侧,实行大朝东西堂制和宫衙制;棋盘状的道 结了江南地方的建筑风格及做法,也受到了朱启钤等人的重视。 路和闾里,普遍实行山陵制等,都影响了以后南北朝和隋唐的建筑制度。卷草纹、琉璃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瓦、须弥座,以至梭柱、鸱尾的流行,与印度、中亚、波斯、希腊的原型都有直接或间 迄今公认最权威的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 接的关系。因而可以说魏晋至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交融期和转折期。 ——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 陈从周《苏州园林》《说园》 ———— 唐朝。雄浑气势与当时的诗歌、书法、绘画等在风骨上完全同构,宫殿皇城都 —— 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探究了古代都城制度的源与流 城制度的建立的里坊制度纵列的三朝制度,坛庙制度,宫苑制度,以及佛教寺院制度等, 李允金禾《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